华西都市报 -A14 要闻-
A14要闻
  • ·这里修得最好的建筑一定是学校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喜德县教育巨变

这里修得最好的建筑一定是学校

尔古阿作在赶家庭作业。

尔古阿作

背着约150斤土豆的尔古阿作在短暂休息。

  尔古阿作,18岁,凉山州喜德县人,初三学生。
  她忧心学业,担心考不上好高中;她有挺多爱好,临摹动漫,跟着网上的视频学吉他;她15岁不到开始打工,挣学费生活费,还为弟弟们攒零花钱;她必须留心春种秋收的时间,及时耕地、播种……
  上学、打工、种地……这是尔古阿作的世界,也是凉山州许多彝族女孩的世界。
  务工谋商,考学从政,青春正好的她们,越来越容易走出大山深坳。抛开锄头背篓、粗布针线,她们可以靠知识,生活得更好。

2018年

  喜德县初中入学人口历史性地突破1万人,并且逐年增加,到去年秋季达到11847人。

2020年

  喜德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失辍学生1031人,销号任务已全部完成。

劳作“记事就开始干活了”

  就在尔古阿作踏进家门的那一刻,母亲拿起钥匙串,从沙发上起身。书包一撂,母子四人赶紧出门,回到老房子那里干活。
  2020年9月,喜德县易地扶贫两河口安置点火觉莫八一社区落成,尔古阿作一家分到了一套四室两厅的房子。
  从安置点回到老房子,尔古阿作要走30分钟。“小小的,黑黑的。”她如此描述老房子。
  进门后,吆喝狗儿,扫鸡屎,喂猪,洗碗,尔古阿作落不了闲。
  分肥料,装土豆,拿锄头,上山去,家人自有默契:四弟尔古阿各把土豆装满背篓,同母亲合力抬到尔古阿作的背上,尔古阿各再拎上锄头,母亲背上肥料,依次往山上走去,小弟尔古阿牛蹦跶着,偶尔掉在最后,偶尔跑到最前面。
  尔古阿作背着的土豆大约有150斤,累了,她便会用田埂垫着背篓歇脚。一行四人,除了10岁的阿牛外,母亲、尔古阿作、尔古阿各都能驮起满满一背篼土豆。
  背上的土豆怎么从30斤到超过100斤,没有一个孩子记得清楚时间线,就像不记得几岁开始下地干活一样。
  “记事起就开始干活了。”

学业“现在是自己想努力”

  在二姐尔古阿几的记忆里,多数同龄人的父母更愿意让孩子帮衬做农活,或出外打工,读书通常得不到重视。
  不过在尔古家,读书向来是最重要的。尔古阿作的父亲上过初中,懂汉语,看重教育的长远意义。
  主动分担农活,是尔古姐妹对父母的体恤,如同她们当中,有人选择放弃学业一样。
  那是9年前,大姐阿机莫和二姐尔古阿几同时小学毕业。在当地,年龄相差三四岁的兄弟姐妹同班同级是常事,“大就小”或者“小就大”,凑成一起读书,既可以应对上学、放学路途遥远,又能为自幼寄宿在学校提供彼此照应。
  阿机莫和尔古阿几成绩都十分优秀,都能考进私立中学。但现实是,这个家庭无法维持两个孩子的学费。
  成绩更优的阿机莫决定不读书了,出去打工,挣钱供妹妹读书。
  “压力非常大,不过也是动力,只有考到更好的高中,考上大学,才能不负姐姐,不负家庭。”2018年,尔古阿几考入成都大学,就读工商管理专业。
  如今,尔古阿作对待学业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以前是父母逼着学,现在是我自己想努力。”转变始于一年前,当时,父亲尔古伍呷被确诊癌症晚期。“我爸生病那会儿,他告诉我……让我……,就是……”她几番克制,话还是没说出来。
  2021年2月5日,父亲尔古伍呷病逝。

成效 适龄学子“一个都没有少”

  显然,读书在喜德人心中成了重要的大事。
  读书为什么重要?尔古阿几觉得,这关系着眼界与思维。“读书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改变了我的思想。”她说,“将来不管能否考上研究生,最终都会回到凉山,为乡村振兴发挥作用。”
  “这里修得最好的建筑,一定是学校。”喜德县教育和科学技术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吉力伟各说,2017年,喜德县委县政府决定,到2019年,必须啃下全县“义教均衡”的硬骨头。经测算,全县“义教均衡”发展工程需要7.49亿元。作为一个贫困县,喜德县2019年的县本级财政收入才刚刚达到1亿元。也就是说,需要将全县七到八年的财政收入统统投入教育事业上。
  正是有这样的决心和魄力,2015年至2020年,喜德县教育扶贫成效明显。
  控辍保学取得阶段性成效,入学人口特别是初中以上阶段发生了明显变化。2018年,喜德县初中入学人口历史性地突破1万人,并且逐年增加,到去年秋季达到11847人。2020年,喜德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失辍学生1031人,销号任务已全部完成。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媛莉刘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