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7 要闻-
A17要闻
  • ·乡村路把彝家口弦带到北京上海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山崖上凿出 412个弯

乡村路把彝家口弦带到北京上海

口弦匠人俄的拉色教儿子制作口弦。

俄的拉色

俄的拉色制作的竹制口弦。

  “喜欢的朋友点点红心,加个关注……”2月23日下午,在某视频直播间,58岁的口弦匠人俄的拉色坐在自家新房中,手拿口弦,学着年轻人,笑眯眯地对着一百多位网友如此喊道。
  俄的拉色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还能用手机直播,把口弦从2.5元卖到100元,并把这门祖传技艺带到北京、上海。
  巨变,缘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8年脱贫攻坚。
  尤其是交通的巨变,让世居在布拖县大山间的村民走出大山,也让彝族传统文化产物之一的口弦,抵达大城市。
  从尔布村到“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阿布洛哈,8年时间,布拖县新修800余公里扶贫路,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超1845公里,全县190个村100%通车,全县累计脱贫2.1万户9.1万人,163个贫困村退出……
  尔布村正在向好。远眺3月的布拖,春花已经开放。

交通
山崖上凿出412个弯,公路修到家门口

  要致富,先修路。从2015年开始,布拖县便下大力气,组织人手和工程机械,从扩建通乡公路,到规划建设通村公路,一步一个脚印,埋头向大山要财富。
  俄的拉色回忆,通村公路开建时,村里人很激动,除了外出打工的,留在家里的劳力几乎都上山帮了忙,“走了一辈子羊肠小道,大家都期盼水泥路早点修到家门口。”
  2016年,尔布村3米宽的通村公路建成通车。从俄的拉色家到基只乡,从原来的步行1.5小时,缩短为骑摩托车15分钟;而从他家前往布拖县城,从原来徒步需要8个小时,缩短为开车2.5小时。
  这条不到53公里的通村、通乡公路,在大山间盘旋出412个弯后,建立起了基只乡全乡百姓发家致富的信心。
  来自凉山州政府官网的数据显示,这一年,布拖县共投入10306.5万元实施52条162.9公里通村硬化路建设;还投入128万元,实施了2个乡镇客运站及14个建制村招呼站建设。

住房
泥坯瓦屋变砖房,现代家电配4G网

  道路修通了,紧接着,政府的又一项扶贫政策开始实施——修建彝家新寨。
  以前,俄的拉色一家6口人,挤在一间不足100平方米的土坯房内。小屋依着一片大石头搭建,半边无顶,跨出住房,牲畜的味道便扑面而来。由于没有排水沟,加之年久失修,住房围墙上四处裂着一寸多长的缝。
  贫穷的家,迷茫的前途,使得俄的拉色的大儿子俄的小拉初中毕业后,便辍学跟着村里人外出打工。
  2017年,在政府的帮扶下,自家的新房开始选址。俄的小拉接到了父亲俄的拉色的电话,“儿啊,回来吧,布拖县也能找工作赚钱。”
  2018年,俄的拉色一家的新房建好,青砖灰瓦大铁门,进门右边新建了一层平房,3间房特地设立了专门的卫生间。进门左边是一间“正三间”,中间为客厅,两边系住房,房屋四周刷上了白漆,院坝铺上了水泥。扶贫干部还拉来了网线,贫瘠的山村终于拥有了4G网。

生活
开挖机月入6000元,制作口弦年入1.8万

  几个月后,俄的小拉学成归来,成了村里第一个挖掘机手。家乡修路、建房或是其他建设,需要大量的专业机械操作手,俄的小拉很快就在乡上找到了工作。
  “除开天气因素不能动工,一个月要赚6000块钱左右。”俄的小拉笑着说,这远远超过了他在外省打工的收入,加之离家近,支出也极大地减少。很快,在媒人的介绍下,他结了婚。
  婚房布置得很漂亮,19英寸的电视机、皮沙发,床上四件套、洗衣机等家电都备足了,还专门腾出一间房屋,在窗边给父亲摆了一张桌,让父亲把30多年前就学会的口弦制作技艺重新拾起。
  俄的拉色说,以前,口弦价格低,制作时间长,只有在农闲的时候制作,然后拿到县城卖了补贴家用。后来,做生意往州府西昌跑,制作口弦的时间越来越少。现在突然闲下来,他也不想把这门手艺丢掉。
  在儿子的劝说下,他购买了一部智能手机。每天21时开始,一边制作口弦,一边直播,“起初只有几个人观看,后来慢慢地多了,最多的时候有200多个人看,也有人提出购买”。
  于是,俄的拉色加了网友的微信,按照需求制作,最高的卖100元一副,最低卖70元一副,制作好后通过乡上的快递,4天左右便能抵达北京上海,乃至全国各地。
  “目前购买的网友,大多数还是凉山人,他们在全国各地打工,思念家乡,想弹一下口弦就买了。”俄的拉色说,依靠在短视频平台直播,他现在每月能赚到1000多元,加上他已被评为省级非遗文化传承人,每年还能领到5000元的文化补贴,年纯收入近18000元。
  “可以说,如果没有脱贫攻坚,道路不通、网络进不来,我的口弦就卖不出去,我也不可能有这个收入。我儿子可能还在外面打工,为了温饱奔波。”俄的拉色边说边打开自己的直播账号,两年时间,他已拥有了1.3万粉丝。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刁明康沈轶李佳雨凉山布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