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5 要闻-
A5要闻
  • ·如何利用科技为媒体赋能?
  • ·要用产品化的思维构造传播形态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浙报集团产品研发中心主任李伟忠:

要用产品化的思维构造传播形态

随着技术的发展,甄别、审核和快速的匹配,都开始依赖技术,各个单元、各个场景都会生产自己的新闻,“未来的媒体可能也会深度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
  ——李伟忠

  6月8日,在2021年AI+智媒体大会上,针对未来媒体的技术发展方向、媒体的人员构成、技术赋能等方面,浙报集团产品研发中心主任李伟忠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发表了见解。

观点一
人员结构会偏理工科、复合型

  李伟忠说,目前媒体大多数的采编人员以文科生为主,而未来媒体的人员结构上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他觉得以后的人员构成,可能会转变为以理科生为主。
  “未来媒体的人员结构,应该是懂技术的,混合型的。”李伟忠说,人工智能的应用、智能媒体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技术的应用,也不是纯粹的靠外部技术的应用,媒体本身必须要具备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团队。
  主要是哪方面变化?他说,这些变化主要是指未来信息的传播方式,譬如变成场景式的传播,“这种场景式的应用、场景的开发,不是单纯靠编就能解决,必须是一种产品化的思维去构造传播的形态。”
  而从信息的生产和内容角度来讲,也会改变以往由记者来采写的生产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甄别、审核和快速的匹配,都开始依赖技术,各个单元、各个场景都会生产自己的新闻,“未来的媒体可能也会深度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

观点二
媒体打造自身技术平台优势明显

  针对媒体由自己来打造技术平台还是借助第三方打造的问题,李伟忠建议,媒体的技术平台,由自己来打造可能更合适一些。
  他说,媒体自己的团队,应该以搭建应用场景的提炼和开发为主,而底层的技术包括第三方的智能化技术,需要有第三方介入。“因为现在的新媒体做媒体融合,做新的传播,整个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不像传统的纸媒时代,如今对于技术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它会倒逼你的产品和平台,去做社会性的开发,这个时候找第三方相对来说会比较吃力,可能自己建平台的优势就会比较明显。”李伟忠坦言,具体的打造过程,还是要分阶段、分层次,等到自己有强大的实力,团队很庞大了,算法层自己来做也是可行的。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宋潇摄影雷远东刘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