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纪念馆陈列的“割麦证”。
一块长1米左右的木板,前后两端有被锯掉的痕迹,上面的文字亦不全。即便如此,它仍然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陈列在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的红军长征纪念馆内。
5月26日,纪念馆讲解员符雪静告诉记者,这块木板是一张“割麦证”,它是1935年7月红军长征进入阿坝州松潘县毛尔盖地区筹集粮食所留下的“借据”。
马尔康及其周边藏族、羌族群众对长征的支援,被毛泽东主席称为“牦牛革命”。“割麦证”上,用隽秀的字体写下了当时红军的筹粮情况,也记录了“牦牛革命”的艰辛。
“割麦证”存放在松潘县川主寺镇红军长征纪念馆二楼,这里展示着红军长征在川西北地区的后勤筹备情况。
由于木板两端被锯掉,“割麦证”三个字以及下方的一些内容已经不全。讲解员符雪静说,根据考证以及目前仅存的另一块“割麦证”佐证,这就是当时红军筹粮留下的“割麦证”。
符雪静帮忙还原了木板上记录下的具体内容。木板标题为“割麦证”,内容第一句是“我们在这块田内割了青稞二百斤,我们自己吃了。”然后详细记录下群众如何兑换的方式,“这块木板,可以作为我们购买你们这些青稞的凭证。请你们归来以后,拿着这块木牌,向任何红军部队或苏维埃政府,都可兑取与我们吃你们青稞价值相等的银子、茶叶或你们所需要的物品。”文末一句“在你们还未曾兑得这些东西之前,需要好好保存这块木牌子”,善意提醒群众。
木板的最左侧,留着“前敌总政治部”的署名,还有田块的编号,只是编号当时未曾填写。
7月,是川西高原青稞成熟的时节。时间回到1935年的7月,中央红军从黑水翻过打鼓山,进入松潘以西的毛尔盖地区。经过长途跋涉、飞夺泸定桥,红军在冕宁的补给早已经告罄,人困马乏。
红军指战员想要买粮,走遍村落,却没有发现一个人。据符雪静介绍,由于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污蔑红军是“青面獠牙”、“吃人肉喝人血”的“妖怪”,老百姓都十分惧怕。听说红军翻越打鼓山,大家都躲进了深山老林。
此时当地的青稞已成熟,面对急需的粮食补给,红军经过再三思考,决定先收割青稞。为了让老百姓不受损失,他们出具了“借据”,也就是后来的“割麦证”。“割麦证”的形式很多,除了木板的,还有纸质的。
符雪静说,由于当地多为藏族、羌族群众,基本没人认识汉字,老百姓归家后,许多木板“割麦证”被当作柴禾烧掉,只有少数留存。馆里存放的这块,也是被老乡锯断了两头,用来做粮仓的盖子,才得以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