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5 阅微堂-
A15阅微堂
  • ·屈原行吟地图(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屈原行吟地图(上)

  湖北秭归向台湾彰化赠送的屈原雕像。 (资料照片)

傅抱石《屈子行吟图》。

屈原画像。

清黄应谌《屈原卜居图》。

  屈原的一生,是从他怀沙自沉的时候开始的。
  梁启超说:“研究屈原,应该拿他的自杀做出发点。”“我们这位文学老祖宗留下二十多篇名著,给我们民族偌大一份遗产,他的责任算完全尽了。末后加上这汨罗一跳,把他的作品添出几倍权威,成就万劫不磨的生命,永远和我们相摩相荡。”
  屈原汨罗江上的纵身一跃,从此“一跃冲向万里涛”,一个“被发行吟泽畔”的形象便永久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只要有华人在的地方,都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屈原惟自杀故,越发不死!”

生于郢都长于秭归

  有生必有死,有死固有生。屈原的死生,是历史的谜团,却又是世代的追崇。
  屈原的生死身世,先秦史籍记载甚少。西汉贾谊、刘安、东方朔、司马迁等写赋作传,吊屈子、纂楚辞,是在屈原沉江百余年后。司马迁著《史记》,给屈原和贾谊一起作了一篇“列传”,但其中对屈原生平的记述也很简单,屈原生卒何时,生于何地,没有明确的记载,只给出一个“楚之同姓”的线索。历来的研究者,从极为有限的线索中,逐渐挖掘屈原文化性格生成的土壤。
  屈原是哪里人?今天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可的是湖北秭归乐平里。每年端午节前后,秭归都要举行大规模的端午文化活动,赛龙舟,包粽子,十分热闹。曾任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的秭归县屈原纪念馆研究员谭家斌介绍,这是源远流长的习俗,历经了千余年的传承、演变、沉淀。
  1178年5月,著名诗人陆游奉诏出蜀,返回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途经归州(即今秭归),恰逢端午,龙舟竞渡,陆游观之,感慨屈乡端午气氛浓烈,遂咏《归州重五》之诗:“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
  2006年5月,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湖北秭归县、湖北黄石市、湖南汨罗市、江苏苏州市“三省四地”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端午文化的源头之一,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得到世所公认。
  谭家斌介绍,屈原故国在秭归,是有历史记载的。郦道元《水经注》引东晋袁崧《宜都山川记》说:“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俱存。”又说:“(秭归)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室基,名其地曰乐平里。”
  “田宅俱存”想必袁崧是看到过的,可惜后人连他的这篇文章也没有找到,更别说屈原故宅了。但自此以后,秭归就留存了大量屈原古迹遗址,比如归州屈原祠,史料记载早在唐代就已兴建。秭归乐平里是长江三峡大山中一个小坪坝,这里有明代就已修建的屈原庙,还有很多关于屈原的传说,比如屈原读书的读书洞、洗漱的照面井等。1982年,著名楚辞学专家汤炳正来到这里,听到当地的老百姓口耳相传的这些故事,也认为“虽然不见得句句都是真实的,但是里边则是有历史的影子的”。
  汤炳正认为,大概屈原的父亲曾在楚国都城郢都做事,但家是住在秭归的,屈原虽出生于郢都,却在秭归长大,所以东方朔说“平(屈原名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

屈赋素材源于三峡

  对于屈原的故乡,历来也多有争议。屈氏家族是楚王族属屈、景、昭三大显赫支脉之一,屈原是楚王同姓、楚国的贵族,没有理由住在如此偏僻的大山深处。一些学者还考证屈原的先祖屈瑕受封的采邑在今江陵、沙市一带,因此屈原应为江陵人。
  秭归也好,江陵也罢,都是楚国的版图,都可能成为楚国公族的住地,更重要的是都在长江之滨。这对屈原文学性格的养成,至为重要。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大江宏阔雄浑的气魄和变化万端的气象滋养,屈原还能否有那些奇特的想象和瑰丽的文辞。所以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谭家斌则认为,因屈原诞生于长江巫峡与西陵峡交界一带的湖北秭归,长江三峡地区部分动物、地域名称、方言俚语、民间风俗及传说故事,可以在屈原作品中得到检索和对照,屈赋的部分素材可能源于三峡区域。
  屈原能够成为历来公认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不仅因为他所成长的地理环境,更因为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屈原出生和成长的年代,恰逢楚国“宣威盛世”。经过楚宣王、楚威王两代的励精图治,楚国已经占有几乎整个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成为雄踞南方的强大诸侯。从西周初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子爵封国,发展至春秋之一霸、战国之一雄,楚国历经八百年,在长江流域创造了不亚于中原地区的文化成就。楚国对于屈原来说,不仅是政治上的认同,更是文化上的归属。
  屈原的家族和楚国本是一体。根据文献记载,屈氏先祖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受封采邑于屈地,故名屈瑕。武王之时,屈瑕领兵伐罗,因为轻敌而大败,屈瑕自觉愧于楚国和武王,自缢于山谷以谢罪。
  在楚国历史上,这样的事情还有不少:城濮战败,令尹子玉自缢谢国;鄢陵之败,司马子反醉酒误事,自杀谢罪;康王时,令尹子囊败于吴师,伏剑自杀;平王时,吴国扰楚,令尹子瑕抱病携司马蒍越出征,子瑕死在军中,楚军损兵折将,失地丢人,司马蒍越引咎自杀……先辈们的英雄情怀,或许就是造就屈原对楚国认同感和使命感的文化基因所在。
  然而,至楚怀王时期,楚国贵族统治集团自恃地大人众、国力雄厚,耽于享乐,日趋腐化。屈原亲历盛衰逆转的大变动,自认为理想的政治抱负没有付诸现实,他怎能不忧愤,不怨怼。
  屈原是楚国文化的传承人、集大成者,他用浪漫主义的诗文诠释了对楚国社会和文化的认同,同时也对这个存续了八百年文化“归属”行将就木深感忧愤和痛心。于是,他用自己的生命将“家国情怀”写进了中国人的辞典。

泽畔行吟汉北天问

  《史记》记载,屈原在楚怀王时期任左徒之职,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深得怀王信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内政和外交上都有很大的发言权,对内怀着“竭忠诚以事君”的满腔热忱,力图“国富强而法立兮”,助怀王实现政治改革的目标,对外则数度出使齐国,促成楚国联齐抗秦的合纵外交政策。
  “六国合纵”是战国历史上一件大事,可惜被秦国和张仪以各种不光彩的手段破坏。屈原也受谗臣构陷,遭到楚怀王疏远,自此逐渐从楚国的政治中心跌落,却完成了他“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被发行吟泽畔”的千古形象。
  屈原少年得志。学者根据《离骚》中“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推算屈原的出生年月,大致在公元前340年左右。公元前318年,楚怀王任六国合纵长,屈原任左徒之职,管理内政外交大事,时年不过二十多岁,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
  这一年,合纵大典盛大开幕,六国君王和使臣齐聚楚国郢都。郢都在今湖北荆州纪南城,考古发现,战国时期,楚国的冶金、织帛、髹漆、筑城等技艺都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峰。楚都之繁华,楚国丝绸、漆器之精美,无不令六国宾朋叹为观止。一场盛大的乐舞表演更是将他们深深吸引,这便是屈原精心编排的组歌《九歌》。
  《九歌》的创作来源众说不一,一般认为是楚地流传已久的祭祀乐歌,屈原对之进行再创作,使之成为“楚国国家礼典的乐章”。屈原以典雅的文辞和缥缈的情致,描绘了楚人心目中最为敬重的九位天神。末了,还特地加上《国殇》一篇,讴歌为国捐躯的历代将士,将楚国将士“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的英雄气概和豪迈精神酣畅淋漓表达出来。郭沫若认为《九歌》“当作于他早年得志时分”。
  齐楚结盟是秦国的大患。秦王让张仪出使楚国,贿赂楚国重臣上官大夫、靳尚等人,以及怀王的宠妃郑袖、爱子子兰,“共谮屈原”。楚怀王听信谗言,合纵流产,屈原被绌。许多学者认为,屈原一生有两次被逐出郢都,这是第一次,放逐的地点文献中没有记载,但根据《抽丝》诗中“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之句,推断其可能被逐于“汉北”之地。
  汉北大约是汉水上游今湖北襄阳至河南淅川一带,是楚国故都丹阳之所在,楚先祖开国发祥之地,有先王之宗庙陵寝,屈原被“疏”、被“绌”入丹阳也是合理的推想,迁任“三闾大夫”、掌管宗族之事也可能是这时候的事。不论是“疏”是“绌”,远离都城对于少年得志的屈原,都是沉重的人生打击。
  司马迁说屈原疾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天问》大概也是这个时候的作品,这个向天问难,一口气对自然现象、古史传说、神话故事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的奇特篇章,不正合了一个失志青年的愤懑心境。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