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四川-
A8四川
  • ·荥经“红军红”镶嵌进党史展览馆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荥经“红军红”镶嵌进党史展览馆

巴蜀文旅走廊“百城行”大型采访活动走进荥经

彭建寅介绍,这就是党史馆内采用的红色花岗石地铺板。

花岗石柱底基座。

被淘汰的花岗石荒料。

胡长保烈士纪念馆。

  “七一”前夕,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在北京盛大开馆。这座备受关注的红色地标建筑,其外墙立着的40根高28米的廊柱柱底基座,以及展馆一楼1960平方米的红色大厅地铺板,均采用雅安荥经县的红色花岗石。这一抹红,在荥经当地被称为“红军红”。
  6月30日,由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策划发起的巴蜀文旅走廊“百城行”大型采访活动走进荥经,探访“红军红”花岗石走进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背后的故事。

寻石
考察团队全国寻访3个月 最终相中荥经花岗石

  6月30日,记者来到“红军红”花岗石的供应企业——雅安建寅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该公司董事长彭建寅今年76岁,是一名党龄18年的老党员。“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建设顺利完成了石材供应任务,这是我一生之中的荣光。”彭建寅一边说一边拿出一个小本子,上面详细记录着花岗石“进京”之路的每一个细节。
  时间回到2019年9月27日,当时,中宣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等相关单位组成的考察团来到荥经县,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40根廊柱柱底基座和一楼序厅的地铺板选取最为合适的石材。“为了找石材,考察团队已经寻找了3个月。荥经,是团队考察的最后一站。”
  当年10月,考察团再次来到荥经,敲定方案。彭建寅介绍,修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之所以会选用荥经花岗石,是因为荥经红色花岗石具有色泽鲜红、材质坚硬、密度高等独有特性,比上世纪90年代风靡全球的“印度红”还鲜艳亮丽,耐酸耐碱更是立于石材之首,被石材专家命名为“中国红”(当地也称“红军红”)而风靡一时,享誉世界,并曾经在人民大会堂作为柱底基座使用。

选料
矿山已停止开采 上万立方荒料中筛选精品

  荥经花岗岩、玄武岩等石材资源丰富,一度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落后产能被淘汰、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试点,荥经的花岗岩矿山已停止开采。彭建寅说:“以前石材企业都是粗犷的开采模式,开山炸石,最后只选用最优质的原料,留下了许多荒料。”
  矿山无法进行开采,只能利用矿山上留下的荒料,给石材供应任务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工期紧、需求量大、质量要求高,这个任务超出了从1992年办厂到现在29年加工的标准,产品必须密度高、黑点小、孔洞少,色值是最好的,硬度是最高的,光洁度要达到86度以上。”彭建寅说,为此荥经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保障工作领导小组,摸排全县石材厂现存“红军红”花岗石荒料,将全县高品质花岗石荒料集中至建寅石材厂进行生产制作。
  如今,在建寅石材厂的空地上,切割过的作废荒料,堆成了一座小山。“这些就是为完成党史馆的石材供应任务,在切割中发现有瑕疵的荒料。例如底座基柱,要切成长方体运送到外省的石材加工厂。长方体需切割6面,任何一面有瑕疵都不行。”彭建寅介绍,为党史馆供应的580立方米花岗石,是在上万立方米的石料中精选出来的。
  “不仅选材难度大,在技术层面对工人的要求也高。”彭建寅说,企业集中了9名有10年以上石材加工经验的优秀员工,安排到选料、切割等各个生产环节,精益求精贯穿生产全过程。

曲折
战疫情克洪灾 全方位保障石材如期进京

  花岗石进京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和主汛期的暴雨洪灾,给石材供应任务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彭建寅回忆:“2019年12月刚签订花岗石的采购合同,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就暴发,厂里停工了一个多月,让我心急如焚。”
  荥经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唐安萍介绍:“在疫情期间,多措并举,优先保障建寅石材厂复工复产。2020年2月10日,建寅建材成为荥经县第一批复工复产企业之一。”
  2020年7月,汛期来临,连日的暴雨,让前往矿区的道路泥泞难行。“当时矿区道路的路基都被山洪、泥石流冲垮了,徒步行走都困难,更别说往外面运石头了。”彭建寅说,眼看着囤在石材厂的原料马上用完了,荒料运不进来,他将面临的困境向县委县政府反映。
  “收到彭建寅的求助后,9月份,荥经县委、县政府组织党员干部抢修机械和损毁道路,保障石材运输和开采。”唐安萍说。
  从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历时一年时间,荥经县按时、保质、保量完成580立方米的柱底基座、1960平方米的地铺板石材生产加工,并经国家石材检测中心验收合格,圆满完成任务。

新闻链接“红军红”花岗石

  “红军红”花岗石的原产地,位于荥经县的牛背山镇。这里出产的花岗石,红得格外鲜艳。唐安萍介绍:“当地老百姓有一个说法,花岗石之所以这么红,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因此大家将其称为‘红军红’。”
  这抹红的背后,是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警卫班长胡长保舍身保卫毛主席,将生命永远留在了牛背山的青山绿水间。
  1990年11月,荥经县将胡长保的遗骸从三合乡(今牛背山镇)建政村生基湾,迁葬荥经县烈士陵园。1995年8月,胡长保纪念馆竣工落成,缅怀革命先烈的市民络绎不绝。
  胡长保纪念馆位于荥经县烈士陵园,与一座镌刻着“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烈士纪念碑相对。纪念馆内胡长保的塑像,便是用“红军红”花岗石雕刻而成。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叶海燕雷远东杨博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