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的文娱生活相当贫乏,每年出产的电影很少,电影院也少。那时南充只有五星花园一个电影院,除此之外就只能到各个单位看露天电影。一般来说,露天电影放映的基本上都是老片子,要看新片还得到人民电影院。每逢新电影上映,全市人民兴奋不已,都想先睹为快,电影票总是早早地被一抢而光。
到了放映时点,一些没有买到票的影迷还不甘心,他们徘徊在影院门前,等着买“飞票”——有时影院会在开映后卖出少量的站票,人们称之为“飞票”。当时几岁的我曾跟着邻里的叔叔或大哥哥去候过飞票,也曾因为混票被揪了出来,但对为什么这些站票被叫作飞票,却是懵懂不知。
到后来上了大学,从一位学长那儿听到飞票的另一种说法——吊票。当时没有问他为什么叫吊票,直到几十年后郭德纲火了,我听了他和于谦合说的传统相声《卖吊票》,才明白其含义——逗哏的自吹自己是京剧名角儿,一演出便一票难求,于是卖完坐票卖站票,卖完站票卖蹲票,卖完蹲票卖趴票,最后还用剧场里四个吊扇的扇叶“吊”着十二个观众,卖给他们的票就叫吊票。
仔细琢磨后,我发觉“飞票”的含义也在其中——相声里讲,吊在吊扇上的人有人在前有人在后,在前的人好看戏,后面的人不好看戏,公平起见,剧院的人就把开关打开让吊扇转起来——这时,他们都“飞”了起来,他们买的票就叫飞票了。虽然形容得有点夸张,但突出了观众想看演出的急切心情,哪怕是“吊”在吊扇上“飞”起,也要挤进现场看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