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3 宽窄巷-
A13宽窄巷
  • ·十个说客当不到一个夺客
  • ·征稿启事
  • ·洁癖
  • ·鸡公屙屎头节硬
  • ·稻田里逮蛾哈
  • ·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稻田里逮蛾哈

  

□张文海

  蛾哈,稻田蝗虫的一种,蛾哈和蚱蜢都是稻田害虫,以稻叶为食,影响稻谷产量。但蛾哈人能吃,蚱蜢不可吃。前者细嫩多肉,富含脂肪,故又称油蚱蜢,放在锅中一煎,可自己出油,又酥又脆,撒上盐和花椒面,香喷喷的,不亚于油酥河虾。
  蛾哈分齐头、尖头、狗屎蛾哈三种,前两种生活在稻田中,大小如北方蝗虫,善飞善跳,但不像非洲蝗虫色艳惹眼,而是以绿色和麻褐色在稻田中隐身。后一种麻黄,个体稍小,生活在沟边河边草丛中,以草叶为食,跳飞力不强,由于嘴部发黑,所以叫它狗屎蛾哈。
  秋日清晨,天刚放亮,蒙蒙雾气中,田埂上已走来一群手拿锯锯镰的割稻人。太阳升起,满坝金黄的稻谷在太阳下闪着金光,丰收的喜悦溢满心头。割稻开始了:大家一字排开,分翼(一般五行为一翼)开始割稻,娃娃们则跟随其后。隐藏在田中的蛾哈受到惊吓,开始在稻秆上飞跳,尽管它们有绿色和麻褐色的保护衣,还是被娃娃们发现抓住,随即放入竹编的旋颈式蛾哈笼中。有的娃娃没有笼子,则在路边折一根狗尾草,头部打个结,再将蛾哈穿在狗尾草上。割稻人不断前进,隐藏地不断缩小,飞出来的蛾哈越来越多,娃娃们逮得也越多。割稻人一个个即将割完一翼翼稻子,大家相继逼近田坎,蛾哈马上会因失去藏身地急得在仅存的稻秆上乱跳乱飞,这时娃娃们便站在迎面的田埂上,让那些蛾哈一只只自投罗网。娃娃们取得了大丰收,将蛾哈拿回家剪翅、去腿,放进锅中生火煎,很快蛾哈的香气便弥漫在整个灶房里,铲起来装了满满一饭碗,酥黄油亮,逗得旁边的猫儿也喵呜喵呜直叫。逮的蛾哈少,不好下锅煎,丢进从灶烘中夹出的一堆余烬中烧着吃,也香得很。
  上世纪50年代前,那时稻田种的全是老品种麻粘稻和阳谷子稻,亩产只有四五百斤,长长的稻秆高出人头,稻叶密不透风,很适合蛾哈和蚱蜢生长。稻子收割后,因稻秆太长,田中还要留下一节节长长的谷桩,谷桩便是蛾哈和蚱蜢的产卵窝。后来稻种改良,开始栽高产的矮秆稻,蛾哈和蚱蜢失去了产卵窝和生长环境,便大量减少,后来就几乎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