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文物画“证件照”?
正在绘图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首席考古绘图师卢引科。
7月10日,“妙笔生花——考古绘图展”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与观众见面。
良渚玉琮上的神徽。方向明绘
良渚玉琮上有哪些神人兽面?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上暗藏了什么乾坤?三星堆考古新发现、古蜀文明遗址联合申遗频频登上热搜,“火出圈”的考古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奥秘?7月10日,“妙笔生花——考古绘图展”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与观众见面。
此次展览着眼于考古研究中较为“冷门”的工作——考古绘图,展出绘图作品约70余件(组)。值得一提的是,考古绘图展在国内属于首创,展览通过通俗的图文、实物和互动展项,使观众了解考古绘图的常识、技法和意义。
1921年,因仰韶遗址发掘而命名的仰韶文化,是第一个依靠现代考古学技术、方法和理论确立的中国史前文化,开启了以科学方法探索和重建中国古史的历程。转眼之间,中国考古走过百年历程,此次展览以绘图作品向百年考古丰硕成果致敬,也向考古人坚守初心,数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致意。
考古绘图的基本要求是精准和直观,这也是它区别于拍照和文字资料的最大优势。一般来说,一处遗址的整体结构、内部情况难以通过拍照直观呈现,出土文物也可能因为刻痕细微、锈蚀、埋藏环境等因素导致纹饰不清晰,而这些正是考古研究中判断文物年代、分析文化源流的关键信息。
因此,考古绘图应运而生,它用简明但精确的线条提取遗迹和文物“身份密码”,供学者开展学术研究。这些绘图也和文字一起,装订成文物的“个人档案”。
对普通游客来说,如果没有文物线图的绘制,就可能错失展品的“高光时刻”。例如,金沙遗址博物馆展出的一件肩扛象牙纹玉璋,乍一看,平平无奇。然而展柜上的线描图,则提醒观众注意玉璋上的图案——古蜀人扛着象牙祭祀的场景。古蜀的世界,一下子近在眼前。
绘图展中,一幅曾在央视《国家宝藏》中亮相,清晰展示良渚先民信仰和技艺的神人兽面图案,在现场为观众带来近距离视觉冲击。这幅绘图的作者是“浙江考古线绘第一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
此次展览首次集结了方向明、罗泽云和卢引科这三位考古绘图大咖的作品,精选良渚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和四川其他时期重要文物的线描图进行展示。
其中,良渚遗址以其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而闻名海内外。被世人熟知的“琮王”上刻有8组精致的神人兽面图案——神人佩戴“介”字形冠帽,耸肩,平臂弯肘,五指平张位于兽面大眼斜上侧,每组神像大小仅3厘米×4厘米。而将这些细节全部描摹下来的人就是方向明,他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了良渚遗址。
从业近30年、绘制过5万多件文物标本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业考古绘图师罗泽云,几乎画遍了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他对青铜神树、铜立人、铜神坛等文物上每一道刻痕都烂熟于心。他笔下的这些重磅文物的线图也是首次集中展示。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首席考古绘图师卢引科,从业近40年,为数十部考古报告、精品图集、专刊绘制万余幅插图。此次展览展出了他所绘制的金沙遗址和四川其他时期文物绘图以及再创作成果——在详实的考古资料基础上,辅以娴熟的绘图技术,复原遗迹最初的样子,堪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对于热爱考古的小伙伴而言,“霸:迷失千年的古国”“九连墩的故事——湖北九连墩楚墓精品文物特展”“考古成都——新世纪成都地区考古成果展”“发现·中山国”等展览,让观众在金沙遗址博物馆了解到更多的考古知识。
如何用线条还原文物“本来样貌”?考古绘图会用到哪些工具?这些问题都在金沙的新展中一一得到解答。
据介绍,开展前,金沙遗址博物馆还专门面向社会征集儿童创作的金沙主题绘图作品共计50余幅,与考古绘图师的作品共同在金沙遗迹馆展出。在三千年前的考古遗址旁,一边是大师用作品讲述考古绘图的心血和专业知识,另一边则是孩子们的童真和无限想象力。二者的对话,正是此次考古科普展的意义所在。
展览期间,金沙遗址博物馆还将举办“考古绘图师成长记”暑期活动,内容包括看展览、上拓展课、学绘考古图等,同时邀请考古学家、考古绘图师等专家开展导览和讲座活动,让公众体验考古的魅力。封面新闻记者曾洁
考古绘图,即考古工作者通过实地勘测、细心观察,同时借助专业工具,使用绘图技法,详实记录遗址面貌、文物器形、大小、纹饰、相对位置等原始信息的重要手段。它与照相、文字资料一起,代替文物“说话”。
在江西省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一件表情惟妙惟肖的北宋青白釉胡人牵马俑,是当时蜚声海内外的景德镇瓷器对外贸易的真实写照,对研究“海上陶瓷之路”的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江西省博物馆新馆开放后,展出文物3000余件,但拥有独立展柜的文物并不多。胡人牵马俑就是其中一件。长方板形底座之上,立着骏马一匹,昂首、翘尾,两侧各立一位胡人,圆目、高鼻、八字长胡、发髻高挽、脚蹬长靴、身着胡裙、头仰天空,其中一人手作牵引状。马上马鞍绳套齐全,骏马作嘶鸣长啸状,俨然整装待发。
1970年,江西景德镇市郊新平乡洋湖村的村民,因取土掘出了一座北宋墓葬。这件文物就是当时出土的,考古学者分析它是宋代景德镇瓷窑工人作为随葬明器而烧造的。“文物兼具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一方面,它是景德镇窑青白瓷中的佳作,另一方面,它的双胡人造型比较独特。”时任江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彭适凡回忆说。
胡人是我国古代对西域各地民族的泛称,面部主要特征为圆目、高鼻、翘须。宋代瓷器雕塑在继承了唐、五代陶瓷艺术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泥塑、石刻等姐妹艺术之长,得到空前发展,达到瓷雕艺术的新阶段。在这件胡人牵马俑上,匠人就是用了深浅、粗细、疏密、长短、曲直不同的刻线来塑造形象,其刀法利索、线条刚劲、疏密有致、排列规整,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和民族艺术风格。
彭适凡说,牵马俑作为明器随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开始。隋唐时期,多为三彩。宋元时期,多为陶瓷质,但牵马者有汉人也有胡人,有一马双人者也有一马一人者,双胡人牵马的造型比较少见。后来划归景德镇管辖的乐平市1978年也出土过一件单胡人牵马俑。那么,为什么景德镇瓷窑生产的瓷雕艺术品中会出现不少胡人形象呢?
江西省博物馆党委书记徐长青介绍,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随着航海和造船技术的发展演进,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瓷器成为出口的主要货物,人们又把海上丝绸之路称作“海上陶瓷之路”。与此同时,来华经商的胡人大批运载本国甚至东非等地的特产来到中国,并把瓷器等中国的特产运往海外。
景德镇古称“昌南”,在宋代创烧出享有“饶玉”之称的青白釉瓷器,获得宋真宗的赏识,以年号“景德”赐名。景德镇青白釉瓷质量最好,产量最大,影响最广,其烧造技术迅速传播到江西境内十余个县市的窑场,省外的许多窑场也相继仿烧,形成了一个以景德镇为中心、居宋代六大窑系之首的青白瓷窑系。景德镇窑生产的青白釉瓷也成为当时输出海外的热门“国货”。
“这件胡人牵马俑是当时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古代中西贸易往来的珍贵实物证明。”徐长青认为。
彭适凡说,《搜神记》《太平广记》中有过关于胡人在江西活动的描述。景德镇烧造的瓷雕艺术品中出现胡人形象并非偶然。这说明唐宋时期,胡商的足迹不仅遍布都城长安、洛阳、扬州、广州以及泉州等对外贸易繁华的城市,而且还活跃于江西。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