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3 宽窄巷-
A13宽窄巷
  • ·杨家沟钓鱼人
  • ·“浣花溪”征稿启事
  • ·芝麻糕
  • ·青梅竹马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杨家沟钓鱼人

  

□ 杨代军

  沱江岸边杨家沟的杨溪河上,每日都有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肩扛着一根比身体长两倍的钓鱼竹竿,在河两边悠闲地游荡。
  这里是深丘,一个山坡连着一个山坡,杨溪河的水不大,但常年流淌着,想要找个钓鱼的好位置颇费周折。
  男子姓杨,我的堂弟,大家都叫他杨二娃。他从小随父亲钓鱼,长大后,无论在外边打工还是干啥,都十分热爱这一手艺。每每回家过年过节,总能看到他一个人拿着钓竿到杨溪河去,早出晚归,一天下来,能钓回二三十斤鲜活的鱼。过年的时候,堂弟家自然办的是鱼宴,那味道不摆了。
  记得本世纪初,杨家沟在大干工业的热烈气氛中,迎来了大搬迁。不到一年光景,整个院落被拆迁了,曾经的故土成为快速发展的工业园区。老家的房子没有了,但杨溪河依然在。
  在院落拆迁中,人们有两种选择:要么进镇上统一修建的安置房,要么拿补偿进城自己购房。杨二娃选择了第二种。他想,父母年龄大了,儿子小,进城读书好些,他吃过没文化的苦,前些年在外打工全靠体力挣钱,他认为这些钱要用到刀刃上。
  于是,他把补偿款和自己存的钱合起来,在离家15公里的县城里买了房。真巧,他购房的地方与我住的地方是同一个小区。不过,杨二娃搬进城3年了,我却很少与他见着面。
  一日,我问堂叔:“二娃每天做啥呢?”堂叔说:“他每天一大早就骑着自行车回老家杨溪河钓鱼,很晚才回家。”
  “这几年,他不找工作,你们咋生活?”堂叔说:“生活没问题。除了失地金和养老金,二娃每天钓鱼拿到市场去卖,换些钱也就差不多了。”
  二娃钓鱼真有这么厉害吗?这些年下来,大伙把他的钓技神化了。有人说,二娃钓鱼,不用啥,放下鱼竿,鱼儿就来了,其神技令人惊叹。因此,他也就成了乡里的名人。尽管院落的人们已各奔东西,但杨二娃一回杨家沟,本家们都对他很热情。每逢下雨天,都请他回老家集中居住区喝两杯,二娃总会把钓着的鱼放几条在主人家中。
  杨二娃的钓技确有些不凡,最妙的是他从不买鱼饵之类的东西,而是就地选一片菜叶、一朵南瓜花、一块红薯,就可做饵钓鱼。听说他钓鱼前,还有固定的仪式,先用手试水温,然后把手一甩,观看风从何来。要是吹西风,他那天就在杨溪河边慢慢地转悠,一个人迈着步子,把脚印留在儿时的泥巴地里,会久久地望向山坡那边新修的飞机场和一栋栋厂房。
  一个周末,我一大早起床准备晨练,遇见了二娃。我说:“二娃,哥请你到县城旁的鱼塘里去钓鱼如何?那里每天能钓几十斤呢。”二娃摇摇头说,死水死鱼,还是家乡的杨溪河好,那里的鱼儿钓不完。
  说着,他骑自行车带着鱼竿又向杨家沟方向去了。杨二娃已经40多岁了,他还能坚持多久呢?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我深深地感叹:岁月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