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经》
1985年南京出土的“晋平吴天下太平”砖铭文。
文字砖上的“太平”二字清晰可见。
“子晋平吴天下”
曹操宗族墓董园村一号墓大约修建于164年,元宝坑一号墓大约修建于170年。14年后,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打出了“苍天已死”的旗号。“仓天乃死”砖就出土于元宝坑一号墓。
在工人们辛劳修建曹操宗族墓的同一时期,张角带领两个兄弟张宝、张梁开始了太平道的传教活动。张角持九节权杖,自称“大贤良师”,以传统医术夹杂符水、咒语为人治病,宣扬《太平经》,创立太平道。张角派弟子八人到四方传教,并将教徒划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渠帅负责。太平道“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
汉代流行五行相生、五德始终说,东汉光武帝得赤符称帝,属于火德,尚赤色,火生土,土色为黄,太平道尊奉“中黄太乙”,要建立替代东汉“苍天”的“黄天泰平”,所以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与教徒相约在甲子年甲子日(184年3月5日)起义,“一旦俱发,天下响应”。
在起义前十天,有信徒唐周向官府告发,东汉朝廷捕杀了黄巾军一大方渠帅马元义等千余人,因此张角不得不通知各方提前起义。到184年年底,张角病逝,张梁、张宝阵亡,几十万黄巾军主力被皇甫嵩、朱儁、卢植等名将联合各地豪强武装共同剿灭。汉灵帝觉得大乱已平,于是将光和七年改元中平元年。其实,真正的天下大乱才刚刚开始。
张角三兄弟领导的黄巾主力虽然覆灭,但分散的黄巾残余和山贼仍然此起彼伏,攻略郡县。东汉王朝治理无方,为了扑灭各地反抗势力,不得不将权力下放,又解除党锢,让各州郡拥有更大的军政大权,由此造成地方拥兵自重,形成大大小小割据一方的小王国,截断输送中央的财税。
在镇压黄巾之乱的过程中,后来废立皇帝、专断朝权的董卓被重用,各地方武装如袁绍、袁术、刘焉、刘表、公孙瓒、曹操、孙坚、刘备等或是以打击黄巾贼之名或是以讨伐董卓的名义起义兵,进而壮大势力。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汉朝皇室的威信,各地群雄各怀鬼胎,只顾扩大自己地盘,对辖区外的战火要么隔岸观火,要么趁火打劫,势力膨胀后就想着染指皇权。东汉末年,经历了党锢之祸、黄巾之乱、董卓之乱、李傕郭汜之乱,刘家天子俨然成了吃素的鹿儿,群雄见机纷纷逐之,由此在军阀混战中拉开了三国鼎立的序幕。
为曹操父祖砌墙修墓的工人已经喊出了“仓天乃死”,十余年后“苍天”汉王朝真的崩溃了。近百年的乱局中,“千里无烟,遗民困苦”,上层精英曹操眼中的乱世是:“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这些诗性的文字只是笼统的概况,真正在底层、在尘埃中匍匐讨生的百姓,像那些为曹操父祖辈砌墙修墓的人,岂止一个“死”字可以言尽,他们遭受的是实实在在的悲惨生活。
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但在民间传播一二十年的太平道教义早已深入人心,这是统治者无法根除的。直至清代白莲教起义,宣扬“黄天将死,苍天当生,大劫在迩,人民有难”等谶语,依然可见太平道留下的痕迹。
太平道信徒很多融入到其他教派中,如东汉三国同样影响力很大的五斗米道(天师道)。张鲁投降曹操后,依然备受尊崇,正是因为他还是天下教徒众多的天师道宗教领袖。曹操的青州兵也是收编的青州黄巾军。《三国志·武帝纪》记载:“青州黄巾众百万……(曹操)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青州黄巾肯投降曹操,除了走投无路外,他们也认同曹操“其道乃与中黄太乙同”。曹操也借用《太平经》的教义来统治广受太平道影响的民众。
在政治宣传中,曹操就将自己塑造成为太平道教义中的“真人”。《三国志·魏书》记载,辽东殷馗在东汉桓帝年间曾预言,“后五十岁当有真人起于梁、沛之间,其锋不可当。”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曹操击败袁绍,史书称殷馗所说“真人”应验,真人就是曹操,“至是凡五十年,而(曹)公破绍,天下莫敌矣。”陈寿《三国志》中“魏书”部分底本是曹魏官修的《魏书》,《魏书》早将曹操称为“真人”:“谯,霸王之邦,真人本出。”
曹操收编青州黄巾后,对青州兵管理比较宽松,青州兵因而变得骄纵。张绣降而复叛时,曹军大乱,青州兵连友军都劫掠,于禁不禁感叹,“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220年,曹操一死,青州兵又哗变,“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同年,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称帝,改元黄初,行土德,服色尚黄。
曹魏的年号、土行、服色明显是受太平道的影响,或说接受了太平道在民间影响深广的事实,太平道尊奉“中黄太乙”,宣扬“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曹丕称帝前的政治舆论造势,所谓“劝进书”,就列出了曹魏代刘汉的理由,如各地出现“黄龙”,“黄气受,真人出”,“黄家兴而赤家衰”等。陈群、桓阶在曹操生前也搞过一次劝进,称“汉行气尽,黄家当兴”。东吴孙权前两个年号是黄武、黄龙,祥瑞则称“黄龙”,也少不了一个“黄”字,虽然黄武可以解读为从魏的黄初、蜀汉的章武中各取了一字,但更多的考虑恐怕还是响彻天下的“黄天当立”。反之,刘备称帝,所造舆论是继承汉家天下,他就绝不可能承认“黄天当立”的说法,也绝不可能在年号中用这个“黄”字,蜀汉灭亡前夕倒是匆忙改元“炎兴”,以为可以重振火德尚赤的汉王朝。
184年,东汉天下大乱以来,“危者望安,乱者仰治”,战火绵延近百年,直至280年晋灭吴一统三国。其间蜀汉享国42年,曹魏享国45年,孙吴享国51年,各区域人民也曾享有短暂的和平。
“晋平吴天下太平”砖,于1985年南京市江宁区索墅砖瓦厂西晋墓发掘出土,长30厘米,厚5厘米,宽15.4厘米,砖面刻印有花纹和三组文字:姓朱江乘人居上(描)大(太)岁庚/子晋平吴天下/大(太)平。这段文字合起来,应该这样理解:“姓朱,江乘人,居上描,太岁庚子,晋平吴,天下太平”。
从砖上铭文可知,这块砖的主人姓朱,籍贯江乘,居住在上描(未考何地,或有误),晋太康元年、吴天纪四年(280年),正是庚子年,晋灭吴,天下归于一统,朱某造砖铭记,庆贺“天下太平”。
古江乘县在现今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金陵邑时设立江乘县,隶属会稽郡,东汉时隶属丹阳郡。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自京口移治秣陵,建安十七年(212年)改秣陵为建业,撤江乘等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恢复江乘县。
朱某世代居住在江乘,作为一个吴国人,他乐意看到北人南下,西晋灭东吴,他欢欣鼓舞,铭刻用晋“平”吴而不是“侵”“袭”“攻”“灭”等字,平,正也,克定祸乱曰平,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刚治纪曰平。一字之差,存有春秋大义,这已经说明他的态度是欢迎晋师平定统一,如《晋书》所记“吴人大悦”。
只是,晋平吴,天下并未太平。时谚号称“天下无穷人”的“太康盛世”不过十年,290年晋武帝一死,次年就爆发“八王之乱”。296年,氐人齐万年在陕甘境内造反。301年,李特、李雄父子在蜀地起义。311年,“永嘉之乱”晋怀帝被匈奴人掳走,5年后西晋灭亡,天下进入“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对峙”近三百年的混乱时期。
封面新闻记者文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