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5 当代书评-
A15 当代书评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15当代书评
  • ·十卷本《严家炎全集》出版
  • ·《起飞,降落》在川出版 聚焦后疫情时代民航业重生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凝聚文学史大家一生学术心血

十卷本《严家炎全集》出版

严家炎(右)与金庸。

《严家炎全集》

《严家炎全集》共有十卷。

  在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中,严家炎占据了重要位置,堪称奠基者。作为文学史家,他被业界公认为现代文学研究者中的第二代“领军人物”。2021年8月,十卷本《严家炎全集》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全集汇总了经过挑选的严家炎有代表性的文章或书籍,可说是其一生的学术思想精华汇总。

写专著论金庸 发现鲁迅小说有“复调”

  1956年,严家炎考上北大主攻文艺理论的副博士研究生,之后被提前分配工作,留校从事现当代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教学与研究。1961年,年仅28岁的北大中文系教师严家炎,被抽调到周扬主持的全国文科教材办公室,参加《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严家炎撰写过近400篇文章,出版过22本书,独立或与他人合作编撰了多本研究文集和教材。
  该全集中所挑选的文章,不仅与严家炎的教学相关,也与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的热门话题相互辉映,比如关于“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比如由长篇小说《创业史》引发的如何写好“中间人物”的论辩;发掘和梳理现代文学史上各流派的贡献;还有对鲁迅复调小说的发现和评论;对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评价;对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的肯定和研究;以及对文学史分期的思考和讨论等等。根据这些文章的内在逻辑,分别收入了第一卷《考辨集》,第二卷《知春集》,第三卷《求实集》,第四卷《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第五卷《论鲁迅的复调小说》,第六卷《金庸小说论稿》,第七卷《问学集》,第八卷《朝闻集》,第九卷《随笔集》和第十卷《对话集》。
  1982年和1983年,严家炎在北大中文系讲授专题课,听讲者包括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进修教师。每次开讲,都有近十台录音机同时启动,讲课内容传播甚广,部分观点被他人的文学史、小说史著作所吸纳。严家炎将他这次专题课的讲稿整理、补充、修订成书——这就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在这本著述中,严家炎对“新感觉派”和“后期浪漫派”进行了重新发掘,被认为填补了小说史研究的空白。
  1995年春季,严家炎干脆在北大中文系开设了“金庸小说研究”专题课,把金庸武侠小说正式搬进北大课堂,对其进行系统的学术探究、传播。讲座饮誉北大,吸引很多人前往旁听。一位来自日本的教授觉得该课程有意思,全学期一节课都没落下。
  据严家炎的高足、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回忆,那时几乎全班同学,尤其是男同学都迷上了金庸。严家炎的讲稿后来被整理成书出版,这就是国内“第一部从学理上研究金庸小说的专著”——《金庸小说论稿》。这本书至今被年轻人阅读、认可,在豆瓣上好评甚多。
  严家炎对金庸小说的研究得到金庸本人的认可:“也有人未经我授权而自行点评,除冯其庸、严家炎、陈墨三位先生功力深厚,兼又认真其事,我深为拜嘉之外,其余的点评大都与作者原意相去甚远。”

主编大学教材 阐述中国现代文学起点

  纵观严家炎几十年来的教学与研究,可以清晰地看到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文学与文化密切相关,在收入第八卷的《文学现代性问题漫议》一文中,严家炎开篇就写道:“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学,到清王朝的晚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转折:开始与西方文学、西方文化迎面相遇,经过碰撞、交汇而在自身基础上逐渐形成具有现代性的文学新质,至‘五四’文学革命兴起则达到高潮。从此,中国文学史进入一个明显区别于古代文学的崭新阶段。”文中阐述了何为文学的现代性,导致中国文学发生现代性嬗变的内外原因及其必然性。
  21世纪初,受中国高教出版社邀请,严家炎主编了大学教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三卷本,他以多年的思考和研究为基础,首次在教材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问题”作了阐述,该文被收入《严家炎全集》第一卷第一篇。文中指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并非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而是早于此三十多年的晚清末期,即1880年左右,黄遵宪早于胡适提倡“言文合一”,以俗语文学取代古语文学。该文还提到留法多年的陈季同,向欧洲读者积极介绍中国文学,同时又在国内倡导中国文学与“世界的文学”接轨等。
  有些学术界文章,文风枯燥,可读性较差。或者用浮华的文辞掩饰作者贫乏的思想,故意绕得云里雾里,将本来很简单明了的问题弄得似是而非、莫名其妙。但是严家炎的文章,却没有这些毛病,他的论文或者文章逻辑严谨,风格朴实好读。
  严家炎的祖父严伯勳是清末取消科举考试前的最后一批秀才。他牙牙学语时,即在祖父教授下学识字,两岁即识字三四百个。三岁起,他由祖父口授唐诗。到了五岁,父亲又请了私塾先生教严家炎读《孟子》和《论语》。这些启蒙学习无疑为他打下了传统文化的基础。七岁,严家炎进正规学校读书,插入三年级,直至高中三年级毕业为止。高中二年级时,他就在上海《淞声报》上发表《巳生嫂》《不堪回首》等短篇小说。可以说,他不光有文学研究之才,更有文学创作之能。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