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3 会客厅-
A13会客厅
  • ·追求比名利更长久的学术生命
  • ·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词学专家谢桃坊:

追求比名利更长久的学术生命

谢桃坊

  对于谢桃坊而言,1956年是很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他考上了大学。
  他考得很好,也很自信,“刚考完我就回小学去把行李背回家了,我知道考取了。”谢桃坊原本想报考北大哲学系,但是后来了解报考哲学要加试高等数学,自己没有学过高等数学,自然也就无法报考。他就报考西师中文系,历史系作为第二志愿,后来被第一志愿录取。

读大学时,重新思考学术道路

  进入西南师范学院的谢桃坊,没有忘记自己今后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工作的志向。上课之外,他还给自己制订了一个非常庞大的自学计划,立志建立一个广博、坚实的知识结构。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中国思想史、学术史和世界古典文艺理论著作,做了很多读书笔记。他以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吕振羽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为线索,从《老子》《周易》一直到王夫之的书、廖平的《六译馆丛书》等,花了一年的时间搞通,这对他今后研究国学建立了相当深厚的基础。
  1957年7月,还在读大学的谢桃坊重新思考学术道路,决定从事纯学术的研究——转向中国古代文史研究。为此他改变了阅读兴趣,开始大量接触目录版本学、汉语音韵学、古典文学、社会历史学以及中国音乐史、中国交通史、敦煌学等方面的专业书籍。这个时期的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的师资力量非常雄厚。李景白教授、荀运昌教授、徐无闻教授、林昭德教授、赖以庄教授等先生都是古典文学各个领域研究的专家,他们的讲授使谢桃坊获得了系统完整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知识基础,弥补了自学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

积累数十年,找到理想的人生归宿

  除了中国传统文史知识,谢桃坊的西方文学知识也没落下。吴宓先生给他们讲外国文学,由此谢桃坊读过很多外国文学的著作。有三年他放假都从不回家,一个是经济上很困难,还有就是他想利用寒暑假大量地读书。
  1960年秋,谢桃坊从西南师范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四川省温江专区广汉中学。1963年3月,他主动请求回家乡成都近郊八里庄,从事农业劳动。之后15年,在时代的风雨中,谢桃坊在辛苦的体力劳动之余,默默积蓄着自己的知识世界。
  1978年秋,谢桃坊获得一个机会到成都圣灯中学(今天的49中)当代课老师。由于表现优秀,很快被转为正式在编老师。在认真教课之余,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学术研究梦。平时没有课的时候,或者寒暑假,无论日晒雨淋,他都会每日步行往返二十公里,到城里和平街的四川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阅览室查阅资料。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统一组织招聘研究人员考试,谢桃坊被录取为助理研究员,于1981年3月分配到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专门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工作。
  积累自己、准备自己几十年的谢桃坊,终于找到理想的人生归宿。这一年,谢桃坊46岁。此时的他,深感个人的理想——“即使它是合理的,而且为之做出艰苦的努力,但只有在国家昌明、经济文化正常发展的社会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个人的命运不可能脱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学者就是寻求真知,逼近真理

  在四川省社科院,谢桃坊终于获得了最佳的学术研究条件:有充裕的时间、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宽松自由的环境。这也被谢桃坊视为“人生第二次重大转机点。第一次是考上西师。”由于出众的研究成果,谢桃坊很快被评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业的副研究员、研究员,1998年被四川省政府聘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2020年12月26日,被授予四川省社科院杰出研究员称号,这是该院最高学术荣誉称号。
  回望自己的学术历程,谢桃坊认为,当一个学者,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研究的目的、意义是什么。其次是问自己,对自己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不是真的感兴趣。这两者,谢桃坊自认都比较明确,“我对学术是有信仰的。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是为了寻求真知,逼近真理。在我初到四川省社科院时即定下从事纯学术的宗旨,稳步地向着设立的目标前进。现在我仅是一名普通的学者。学术界一些朋友为我感到有些遗憾,因为我不是博士生导师,但我很满足了,因为要成为真正的学者是很不容易的,那已是一种学术高境了。”
  少年启蒙有志于学,虽有坎坷却从未泯灭初心。靠着强大的自学能力,抓住在命运之河碰见的机遇。谢桃坊以自己的热情,投入纯学术事业里,得到同道、同业,以及渴望真理的一些年轻读者的肯定。只要他的著述一直在出版,一直在被阅读,他就得到了比镁光灯加冕带来的名利更长久的学术生命。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徐语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