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9 四川-
A9四川
  • ·你们看到的都是真实故事
  • ·这部剧让我感受到强烈的感情链接
  • ·“三线精神”点燃青春理想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电视剧《火红年华》编剧革非:

你们看到的都是真实故事

电视剧《火红年华》剧照。

电视剧《火红年华》编剧革非

  “走过高山大川,苦累也是浪漫。风起云涌的岁月啊,我记住了你只有信仰的容颜。”近日,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火红年华》再现三线建设时期的峥嵘往事。这部打磨了6年的剧作,一经播出便收获满满的好评,不少老一辈“三线人”表示,“这部剧拍出了那个年代的艰苦。”
  9月28日下午,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到了《火红年华》编剧革非。

剧中人物都有真实原型

  记者:你为什么会写一部关于三线建设的作品?
  革非:我1969年参军入伍,当了3年铁道兵,参与了成昆线和襄渝线的建设。退伍后,我还在三线建设工厂工作了几年。也就是说,我是三线建设的亲历者,对三线建设有着很深的情怀。之前,我一直想写一个关于铁道兵在三线建设中的故事,但没找到合适的切入点。2011年,一位在十九冶工作的朋友邀请我写一部攀枝花钢铁基地三线建设的故事。20多天的采访经历,让我下定决心写这个选题。
  记者:创作这个剧本,你最想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革非:任何艺术作品都是由创作者和观众共同完成的。经过深度了解,我看到了建设者们在特殊年代的经历。如果让我跟观众说一句话,我会说:你们看到的,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故事,这个剧只是用影像艺术进行了“再现”。
  记者:你是如何处理艺术虚构与真实原型之间的关系的?
  革非:剧中的事件都真实发生过,人物都有真实原型。2011年,我在采访时,剧中4位顶级工匠的原型有3位还健在,他们给我讲述了很多真实的故事细节。比如那些高级工匠和工程师,原本有着安稳优裕的生活条件,参加三线建设后,就算工资很高,但也没有地方花。我把多个原型人物的故事糅合在男主角夏方舟身上,比如看图纸的超强能力和记忆力,我真的见过这样的工程师。
  剧中主角们的名字,也饱含着寓意和线索。比如夏方舟,“夏”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方舟”取“诺亚方舟”之意,三线建设对于中国的意义,就像特殊时期的诺亚方舟。形象较为反派的人物叫季成钢,“季”代表季军。他的名字寓意着,虽然最初表现较差,但最终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成为可用之才。

《火红年华》小说即将出版

  记者:你写这部剧用了多久时间?
  革非:从2011年开始动笔到2014年完成第五稿,在这期间,我阅读了近2000万字的相关资料,采访了600多人,采访笔记累计有120万字。最初的名字叫《大三线》。
  记者:《火红年华》有小说稿吗?
  革非:我写了一个小说稿,版权此前已被出版社买断。但我当时说,等电视剧播出后再出版小说。小说稿跟剧本稿的主题和主要人物设定是一样的,但也有很大差别。小说稿有85万字,剧本稿不到50万字。小说很快会出版。

人物简介

  革非,原名曹革非,山东人,作家,剧作家。1995年创作的长篇电视剧《长河入海》获得优秀电视剧奖,1996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清水幻象》和199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赤后祖》同时入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3年创作的《女子监狱》获得飞天奖,2006年凭借电视剧《任长霞》获得第23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编剧奖、第26届飞天奖优秀编剧。2011年创作《女人的天空》入围飞天奖。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