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老兵辗转八千里援建攀钢:
“这个剧我天天追着看,里边有我经历过的历史,还有一些没拍出来但我们经历过的。”70岁的冶金老兵栾才说,最近看央视一套的热播剧《火红年华》,像跟当年一起千里援建攀枝花三线工程的老友聊天,分享彼此的经历,回看当时的初心,感觉很振奋。
栾才是中国十九冶集团的退休员工,16岁随三线建设队伍来到攀枝花,参与攀枝花钢铁厂建设。
1966年,时年16岁的栾才刚初二毕业,听说“二号信箱”即将投入建设,他第一时间报了名,随即被集中送往攀钢建设工地。
“当时国际形势紧张,咱们为了保密,对很多地名都用代号称呼。其中,攀枝花下边的钢厂、矿山和其他行业部门,都用一号信箱、二号信箱等序号称呼,二号信箱就是攀钢建设。”栾才说,他的父亲和哥哥原本都是哈尔滨的冶金工人,父亲去世后,哥哥响应国家号召到武汉参加武钢建设,随后母亲带着6岁的他和1岁的妹妹,辗转2300多公里随迁到武汉。
在武汉读书十年后,生活逐渐安定下来。在得知国家启动三线建设后,哥哥又成为先头部队的一员赶往攀枝花。“国家有需要时大家都争先恐后去奉献。哥哥去了矿山,我几个月后去了钢厂。”栾才说,当时的情况比电视剧中演的还要艰苦,他跨山越河1700多公里到了大工地,看到只有几处茅草屋。
“最苦的是吃饭喝水。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蔬菜没有肉,只有海带煮粉条。现在的人觉得这是健康餐,但我们那时长时间吃这个都得了胃病。喝的水就是浑黄的江水,要用明矾澄一下才能喝。”栾才说,每周只有两毛钱的肉菜,打到碗里都是第一时间就被消灭干净……太馋了。
当时的年轻人们有用不完的干劲,机器24小时不停歇,大家分两班、三班连轴转。休班的时候不管是茅草屋里还是仓库,只要是栖身之所,人们倒头就能睡着。“那时没有加班费的概念,想的就是抓紧时间干,要在紧张的国际环境里为祖国抢时间,要为祖国建设多出力。”
“《火红年华》所呈现的时间应该比我们去的时候晚一些。有些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它没拍出来,或者他展现的历程我没经历过。每天追剧,就像跟当年老友聊天,我们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分享不同的经历和感受。但共同的是,在里边看到了我们当年的初心。”栾才说,当时全国上下想的就是拼命干为后代幸福生活撑起脊梁。看着现在的生活,他觉得做到了。
“那时候只要是国家需要,大家就会去干。我当时学会了工地上好几种机器操作。还有同志在车祸瞬间为了抢救物资而牺牲。”栾才说,从剧中以夏方舟为代表的年轻人身上,他看到了自己曾经挥汗奋斗的影子。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当年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现在的繁华都市。如今,栾才的子女们在攀枝花的各个领域继续奉献着,这让他感到很自豪。
“我在武汉待了十年,其余几十年全奉献给了攀枝花。我想,如果有一天去世了,希望埋在这片土地上,看着她越来越好。”栾才说,希望年轻一代能从剧中汲取精神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各自的领域中加油工作,告慰一代又一代为国家富强奋斗一生的先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