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王麻子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带斗斗儿,可以拉货。他高高兴兴开到城郊张三家,拉了一车“巴山脆李”回城。然后批发给李四,每斤净赚一块钱。王麻子看着微信上的到账信息,心想,虽然这钱赚得不多,但简单,一点不费力,我只是打了个过档。
“打过档”这言子,其实是从水上传来的。
过去船有帮,行有会。川江的船为大河帮,以重庆为界,又分上河帮与下河帮。拢了一地,各靠各的码头,互不越界。支流的船属小河帮,到了江口,一般不入川江。川江的船守规矩,同样也不会去支流。这样,各船装来的货物必须转载后才可继续航程,因此催生一种职业:打过档。
打过档的木船叫“打驳船”,只在港内航行,运距非常短,不用风帆,连桡都没得,全靠籇竿撑行。籇竿是川江方言。清代早期四川方言词典《蜀语》上解释:撑船竿曰籇竿。但现在大家书面上都写成“篙竿”,与口语不一样。
小时候听过一个谜语:“在娘家青枝绿叶,到婆家面黄肌瘦,提不得呀提不得,一提起泪洒江河。”谜底正是籇竿。
从山里砍一根楠竹,去掉竿巅细的部分,竿的根部箍一个铁尖,在江底撑行时才得力和防破损。如果楠竹有点弯,用火稍稍烤一下弯的地方,扳直,再拿石块压伸成型,一根籇竿就做成了。
船工手握黄灿灿的籇竿,戳向水底并朝船尾撑去。因反作用力,船缓缓前行。撑到船尾了,提起水漉漉的籇竿前行几步,又往水里撑去……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