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声广
时已深秋,又到了看红叶的季节。红叶,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独特的情感积淀,历代文人每到秋意浓浓时总忍不住要吟咏几句。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现代革命家、诗人陈毅的《题西山红叶》:“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革命亦如此,斗争见英雄……”虽然这两首不同时代的诗作风格迥异,但都极具境界感,可谓是赞美红叶的经典诗作。
现在可供观赏红叶的地方很多,如北京的香山、南京的栖霞山、东北的长白山和阿坝的米亚罗……可我还是钟情于四川巴中的光雾山红叶。在我的潜意识中,光雾山的红叶蕴含着某种精神的力量。
光雾山位于巴中市南江县北部,地处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冷暖气候交汇处,被称为“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独特的气候特征和特殊的地质构造,赋予这里山奇、峰秀、林幽、谷深、水清的特质。山,浑圆广阔,绵延起伏,且以雾命名,给山平添了几分灵气;雾,浸润着古朴的原生态植被,又使这“七彩世界”中的红叶增色十分;在氤氲的云雾笼罩下,清幽幽的峡谷更显得有些神奇莫测。
为追寻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的历史足迹,更是为心中那挥之不去的对红军烈士景仰的情愫,我又一次走进巴中,过通江、到南江,登上色彩斑斓、如诗如画的光雾山。
此时此刻,秋风已将漫山遍野的树木丛林梳理得层林尽染,一团团、一簇簇红叶,美如绚烂的朝霞,艳如黄昏的云霓,把光雾山装扮成了一个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彤彤世界。
在友人的引领下,我们踏进了大小兰沟。听介绍,这里有2000多公顷的巴山水青冈林分布,属世界范围分布最集中、面积最大、原始生态保存最完整的一片,称得上是世界稀有、中国少有、四川特有、南江独有的冰川时期“活化石”。放眼望去,到处都是赤、橙、黄、青和紫色调和出的多样色彩。尤其是那些红叶,红得纯粹,红得透明,红到了极致。我们顺着栈道下到峡谷里,万树千枝,溪水潺潺,人行其间,仿佛穿越时空,进入了火红的梦境之中……
正当我被这纯美的意境吸引之时,忽有一阵清风漫过,拂动着天空中的丝丝白云。细细听来,这是风与云的对话,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红四方面军和巴山儿女那段铁血峥嵘的岁月。
1932年10月,也是这深秋的时节,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反“围剿”失利,千里西征,从鄂豫皖边区出发,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转战,翻越秦岭、巴山,解放通江、巴中、南江,在通江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南江是红军两次反击敌人围攻的主战场之一,经历了大大小小战斗560余次,留下了成千上万红军将士的战斗足迹。
在那硝烟弥漫的日子里,红军将士们及南江人民为了信仰,为了建立新中国,为了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有多少铁血男儿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奔赴战场。在枪林弹雨中,他们昂扬着头迎上去,任鲜血染红战袍,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据史料记载,苏区时期的南江县人口仅有22万多,却有22万多人次参加过直接战斗和战勤服务。随红军北上的达15000多人,先后有16000多名红军战士和干部群众为苏区的建立、巩固发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就有1000多名游击队员牺牲在光雾山的密林深处,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
往事并不如烟。我们既生活在当下,也生活在历史之中。当年的血雨腥风虽已隐进历史,那些久远的见证也已沉入这峰峦叠嶂之中,但红军将士们的英雄壮举是永不磨灭的,他们像一首首不朽的史诗永远被后人吟诵。
此刻,我望着这漫山遍野的红叶,脑海里突然涌现岀王坪红军烈士陵园中那17225座无名烈士墓碑,虽然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但他们的功勋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那每一颗五角星都闪耀着伟大的灵魂。
在岁月更迭中,我逐渐读懂了光雾山红叶的不同之处,那片片如血似火的漫山红叶,不就是红军烈士们和巴山儿女血染的风采吗?!正是他们用燃烧的生命染红了革命老区这片红色的沃土,才有了今天这一片片绚烂夺目、永不凋零的巴山红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