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宽窄巷-
A12宽窄巷
  • ·十一月“民俗日历” 立冬进补腊肉香肠腌起来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十一月“民俗日历” 立冬进补腊肉香肠腌起来

又到一年中做腊肉香肠的时节。刘陈平摄

五代郭忠恕《雪霁江行图》。

北宋燕肃《关山积雪图》。

五代巨然《雪图》。

  过完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进入公历11月,就迎来了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要知道,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随后,节气小雪也会随之而来,表明天气将朝着寒冷再进一步。
  冬日虽看似寒冷漫长,但在节气之中,也生出不少有趣快活的习俗来。比如,古人强调的“冬补”,就始于节气立冬,其是中国传统的饮食习俗。古人认为,冬天是对身体“进补”的大好时节,且天气寒冷需进补以度严冬。于是,吃汤圆、豆腐,包饺子,喝羊肉汤……美食开始轮番登场,用美味慰藉因冷气而发抖的身体。

11月5日(农历十月初一)
寒衣节征人最愁处,送寒衣时节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就是寒衣节,正因于此,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这是一个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在这一天,人们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
  相传,寒衣节起源于周代,《诗经·豳风·七月》中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农历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九月天气尚未完全变冷,随着时间的演变,这一习俗就被移至十月,因此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
  据记载,北宋时期寒衣节的习俗主要有两个方面:授衣和烧衣。所谓授衣,即皇帝向文武官员赏赐棉衣,以示关怀。《东京梦华录》中写到:“十月日,宰臣已下受衣著锦袄三日。”烧衣即为逝者备好御寒的衣物,拿到坟前烧掉。《东京梦华录》中有记载,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

11

月7日(农历十月初三)
立冬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在古人传统的季节划分中,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立冬,冬三月之始。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意为在这个节气,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所以是“万物收藏”,开始规避寒冷。
  古人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意思是说,此时,水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野鸡之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身上的线条和颜色相似的大蛤蜊,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成大蛤蜊了。
  立冬虽意味着寒意沁人的冬季开始,但却是民间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时节。同时,立冬在古代社会是“四时八节”之一,是非常重要的节日。据古籍《吕氏春秋·盂冬》记载:“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古时天子会在这一日行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
  “迎冬”之外,普通老百姓所期盼的习俗,自然就是能够品尝美味的“补冬”了。民谚有云:“立冬补冬,补嘴空”,农家们辛苦劳作一年,要利用立冬这一天休息,食用滋补的食材。同时在这一天,热气腾腾的饺子也是应节气的食物。因为饺子有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交”子之时的饺子自然要品尝一番。

11月22日(农历十月十八)
小雪满城楼观玉阑干,小雪晴时不共寒

  “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进入小雪节气,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古籍《群芳谱》有载:“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其意为,“小雪”节气由于天气寒冷,降水的形式由雨改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量还不足,因此称作小雪。
  在古代,人们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腾地降,三候闭塞成冬。”其意为: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中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民谚有云,“冬腊风腌,蓄以御冬”。小雪一到,各种腌肉腌菜的活动就可以提上日程了。每到此时,农家就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等美食,等到春节来临时,正好可以享用。尤其在南方,人们颇爱在冬季吃这些食物。而在北方,小雪是腌菜之时,人们制作易贮藏的腌菜以过冬。对于不少北方的小伙伴来说,冬季的记忆可能就是从腌菜开启的。
  “初冬未见一片雪,先见梅开傍花庵。”冬日已至,寒意渐深,眼看进入万物肃杀的季节,但富有智慧的古人们,仍能从冬日之中找到趣味与生机,慰藉辛苦耕耘了一年的自己。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