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6 当代书评-
A16 当代书评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16当代书评
  • ·诗意感受是人工智能体验不到的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专访复旦哲学教授徐英瑾:

诗意感受是人工智能体验不到的

《用得上的哲学》

《心智、语言和机器》

徐英瑾

  在专访中,徐英瑾对哲学和人工智能进行了精彩阐述,他认为,让哲学家去对社会上各种现象随时发表评论,就好比让昆曲演员去跳disco。但如果要对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战略性前瞻研究,把天下学科都罗列一下,会发现只有哲学才能干得动这活儿。

很多人用了哲学却忘了它是哲学

  封面新闻: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工智能,有怎样独特的优势?
  徐英瑾:不少人注意到,一些物理学、社会学概念经常会被混搭用到其他领域内,比如量子婚姻、量子物理学,墒的增加和递减。而哲学就是让这些概念用在正确的领域,不要混场,不要串戏。有的人会说,不是讲究融合嘛,但是融合的前提是分开,先分清楚概念才有融合的价值和意义。
  封面新闻:如果用比较简要精炼的语言来概述,人工智能哲学的核心主题是在讨论什么?
  徐英瑾:就是对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进行战略性前瞻研究。把天下学科都罗列一下,会发现只有哲学才能干得动这活儿。研究人工智能不能不知“意向性”。而“意向性”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概念。
  封面新闻:不难发现,纵观世界当下各学科,哲学对当代社会出现的各种想象、问题,没有很好地回应,对现代科技进步的发言权和分析能力,影响力也都比较弱,影响力有限。你认可这种观察吗?有人说哲学是超前的思考或者是等世事沉淀以后再来做思考。总之要跟当下的现实保持一定距离,才能看得清。你如何看待哲学跟大众之间的关系,哲学跟时代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徐英瑾:其实很多人用了哲学,但是却忘了它是哲学。哲学的知识产权被使用,却总是被忘记。比如《黑客帝国》里用的就是哲学的概念。当然现在由于专业的哲学学者忙于写论文,无暇回应大众关心的议题。也确实需要一个桥梁,让大众知道当下的哲学家在做什么,在想些什么。我现在也在一些视频节目上,比如“看理想”,用普通大众听得懂的语言讲一些哲学。
  哲学对很多事情不回应,有很多可以理解的原因。比如其中一个原因是,太阳底下无新事。很多社会现象和问题,在历史上是有重复的,并不是新鲜事儿。那么哲学与其去对这种此起彼伏的现象进行回应,不如去思考抽象的东西。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让哲学家去对社会上各种现象随时发表评论,就好比让昆曲演员去跳disco。

生命的意义需要用生命去体验

  封面新闻:其实学会了哲学思维,对现实生活还是很管用的。
  徐英瑾:是的。比如说,不管是西方的斯多葛主义、皮浪怀疑主义,还是东方的老庄哲学、魏晋玄学,如果你认真读他们的书,研究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你就不会放弃努力。从历史梳理就会发现,东方的老庄哲学主张忘记功名利禄,去功利主义,但不是放弃努力。哲学可以帮助你,不一定要非常多的物质,也可以在美学上有很好的享受。
  封面新闻:当下不少年轻人有灵魂空心化的感觉。于是一个很古老的问题又被经常提及:哲学能提供生命的意义吗?
  徐英瑾:生命的意义不是一个命题、句子,不是任何一个学科包括哲学能提供的。如果哲学真的提供了,也没有多少人会真正信服。在我看来,一个人生命的意义主要在于生命的过程。比如,你有一个孩子,继承了你的基因,你陪伴这个孩子一起长大,从中感受到快乐,这就是生命意义的一部分。你喜欢画画,在画画的过程中觉得开心,有成就感,这也是意义。意义是需要用生命去体验的,不是一个你去接受的道理或者命题。如果一个人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爱,没有培养出任何爱好,没有任何关切,那我就算给他讲三天三夜哲学,也没啥用。在我看来,现在的人觉得内心空心化,跟金钱或者资源多少关系不大,而在于人的能动性在下降。比起几十年前,人们要通过学习自我提高,现在可以利用的资源,比以前多多了。
  封面新闻:提到人工智能,最常提到的一个说法是,人工智能跟人的本质差别在于,前者没有情感。虽然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写诗,虽然一些诗写得也不错,但往往被批评缺乏人的灵动。你如何看待这个说法?
  徐英瑾:情感、身体感受的确是很特殊。“春风又绿江南岸”,人多多少少是能感受到春风的滋味,从而感受到小小的幸福。这跟身体感觉、视觉感觉有关联,是身体在体验一系列词汇的运用。人工智能缺乏的就是以这个身体体验为基础的微妙校对。机器人写诗就是词汇的大数据使用。你看小朋友写作文其实有点像人工智能——容易犯堆砌词汇的问题,看到大人用什么词自己也用,缺乏成年人有的分寸感和校准感。我本人也写小说,有时候会把自己的小说翻成英文版。第一遍会使用机器软件翻译,然后我来重新改。人工智能大大减少了我的工作量。但我发现,韵律感和身体感是机器最不擅长的。另外就是幽默感、谐音“梗”,也是机器人无能为力的。因为要感受和传达谐音带来的幽默,必须得有身体感官和发声器官,而机器是没有的。将来机器会不会有,目前还不确定。总体来说,情感是基于肉体,灵肉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种状态。

人工智能应朝着离线机器人方向发展

  封面新闻:目前关于“元宇宙”的讨论和关注度非常高。有很多不同的视角去阐述和理解。你本人对之如何理解?
  徐英瑾:我理解的“元宇宙”是与现实社会平行的一个网络虚拟王国。在这个虚拟王国里,人可以像使用真金白银一样购买现实物品,性质更接近比特币。但对这个也有疑问。人类其实很脆弱,一个小小的条件变化,就能导致人没法享受元宇宙。比如现实中缺乏基本的电力供应,或者人的健康出现了问题。这个虚拟王国意义也不大。虚拟的手脚,毕竟还是不如真实的手脚可靠。我们要冷静观察思考这个概念到底会怎么发展。当判断一个概念时,我始终不会忘一个标准:是否低碳环保。像马斯克造的火箭,是可以反复利用,而且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火箭,不是虚拟的。我认为,对人工智能的开发,应该朝着离线机器人服务的方向,对能源的依赖不要太强。
  封面新闻:就目前来说,要去建构“元宇宙”,有哪些必须突破的技术障碍?
  徐英瑾:比如说,带宽。虚拟王国的搭建需要很大的带宽。现实中要有各种网络基站的建设。要知道,在世界的很多地方,连2G还不顺畅。还有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是否足够成熟。另外就是,疫情发生后,世界很多地方的供应链出现断裂。如果基本能源丧失,现实生活都成问题的话,人们对虚拟世界的向往还有多少动力,也是值得思考的。最值得关心的是,构建一个庞大的网络世界,需要消耗很大能源。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很脆弱,我们的地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更加脆弱,而且彼此联系太密切,一损俱损。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李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