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4 深读-
A14深读
  • ·报告文学《西海固笔记》
  • ·在《此间》读诗
  • ·广告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在《此间》读诗

——评希贤诗集《此间》

  □周所同
  《此间》是一首诗,也是这部诗集的名字。多年的阅读经验告诉我,《此间》这首诗在这部同名诗集里,其重要性与象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我先试着解读这首诗,尽管,我知道寻章摘句解读是笨拙的、危险的,也是吃力不讨好的,但泛泛地一掠而过读诗,如我这等老读者而言,怕是收效甚微的。用最笨的方法向年轻人学习,或许是最好的办法。
  《此间》这首诗共三段14行。围绕着少年、岩石、初生的婴儿、母亲几个主体意象展开,这些意象设置的背景却是“一再后退的虚空”。在这些意象确立、推进、转换的过程中,始终有一条若有若无的细线,维系着那块重中之重的岩石。岩石的明暗,由岩石派生的众生相,构成诗境或诗意的核心,直至初生的那个婴儿,虽然有强大的心脏,但在未来也免不了染上硝石气味,并看着母亲“一点一点地/掏空自己”。
  这种变化是渐进的,也是突然的,诗中提及的实证主义者,热衷轮轴和嵌齿游戏的人们,以及那些鲸群一样在头顶忠实运行的星辰,代表着现实生活中各自不同的群体,无一例外被这块岩石所左右。显然,这是一首具有魔幻现实意味和象征主义的诗篇。
  那么,这块“空荡荡房间诞生的岩石”,虽然来路不明,需要辨认,但它一定是作者预设的,而且是早已在心中成型的某种东西。它可能是一种抽象的态势,也可能是具体的重负,是不便搬动或位移的阻力,更可能是有着某种传承意味和传染力的源头。能在一首短诗里,涵盖这么多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复杂的思考,诗人举重若轻做到了。
  仔细分析这首诗,其构成的要素是具体的,指向却是多义的;成诗的背景是虚拟的,呈现出的社会现状是十分真实的。进一步想,希贤更善于在诗中设置对峙的物事,这或许正是她诗歌飞翔的双翼。她知道草木产生哲学,哲学又以悖论的方式解构和认知世界;她也知道诗歌真正的客体,全在于暗物质的发现和拯救,《此间》这首诗里的那块巨石,就是她从纷繁的物事里发现并拯救出来的,她相信并意识到这块巨石,可以承载她的所思所想,所以,她以《此间》命名这部诗集,其背后蕴含的意义,打开的天地,基本可以概括她在写作过程中,以丰富的情感、冥想的自由、快乐的发现,专注地创造着她的诗篇。
  希贤在寻找自己并与自己相遇的过程中,已具备了与别人区别的力量。她有将日常生活情感上升为审美情感的能量,这个过程漫长而复杂,全面检验一个诗人的综合实力。她的创作很少有非此及彼的判断,而是更注重心灵看到的才是真正看到的东西。她有逆行的勇气,也敢坦承自己的艺术偏见,她让形容词、动词倒下,只让名词站立,这是以唯物主义的立场看待物事的态度,也是她对语言表达的要求。总之,她的诗是陌生的,蓄势充沛的,更是有梯度的。而诗歌的梯度越高,传来的回音就越大,给人的印象就越深。
  哲学是诗歌的近邻。希贤虽然年龄不大,诗龄也不长,但作品已具备了哲学背景和应有的精神气象,假以时日,为读者带来更多的惊喜,是不用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