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在极地江源的生态答卷
2021年10月20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内,藏野驴在活动。 新华社发
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大河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滋养着广袤大地。
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地处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素有“中华水塔”“亚洲水塔”美誉,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
自然变迁、人为活动等因素,曾导致三江源草原退化、河源断流……
2016年,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成为最大的亮点。体制试点范围内,从事传统畜牧业的当地牧民成为生态管护员,他们放下牧鞭、守护江源,真正成为国家公园的守望者。
48岁的牧民生态管护员索南文毛,家住长江源头所在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蜿蜒奔涌的长江水,在这里形成“万里长江第一湾”的壮美景观。
这里曾经草原退化严重,还出现了黑土滩。“国家公园建设让家乡的环境保护得更好,很多野生动物又回来了,草原、水都比以前更干净了。”索南文毛说。
49岁的文校是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曲麻莱管理处的生态管护员。在文校的手机和相机里,有不少雪豹、白唇鹿等高原珍稀野生动物的照片。拍摄记录野生动物,是文校的一项工作内容,也是他最大的爱好。
“现在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了,因为草越来越高了,生态越来越好了。”文校感慨道。
文校常年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奔波,每个月要进山巡护一周左右,他却从不觉得累。他说,能够亲眼见证一草一木的蓬勃生长,守护家乡的山水,是他心中最幸福的事情。
近6年来,越来越多的当地牧民跟文校、索南文毛一样,成为生态管护员,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
头顶蓝天白云,玉树州杂多县昂赛乡在严寒中显得一片静谧。澜沧江在这里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形成了风景壮丽的昂赛大峡谷。峡谷两边层峦叠嶂,丹霞地貌奇美无比。
白玛文扎是昂赛乡年都村牧民。往日与牛羊打交道的他,如今放下牧鞭,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向导。昂赛乡是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雪豹之乡”,这里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第一个开展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活动的试点。
由生态专家教授野生动物知识、野外注意事项等知识和技能后,牧民就能接待来自国内外的小规模预约生态访客了。访客需签订协议遵守一系列生态保护行为准则,在这里进行生态体验,感受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魅力。
如今,白玛文扎已经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活动的受益者,通过带领访客到峡谷游览、观测野生动物活动,一年下来收入不菲。
“我从小在这里长大,守着大山放牧。从来没想到过,家乡的好风景会给大家带来好‘钱’景。”白玛文扎说。
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三江源高寒缺氧,气候严酷,却并非生命禁区。恰恰相反,这里有地球上极富野性之美的地理景观——广袤的冻土,浩瀚的冰川,扶摇的雪线,巨大的山系,辽阔的草原,古老的原始森林,更有漫山遍野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共同构成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
雪豹、金钱豹、兔狲、喜马拉雅旱獭、白唇鹿、藏狐……多种高原野生动物在这里栖息繁衍,使三江源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
相关报告显示,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效日益显现,植被盖度明显提高,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强,野生动物种群增多,数量得到恢复性增加。
“这一切保护成效的背后,离不开生态管护员们的担当与坚守。”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孙立军说,截至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共有超过两万名生态管护员,他们从事草原管护、生态观测、气候监测等工作,掌握所在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情况,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力量。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