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四川-
A7四川
  • ·成都科技创新赋能公园城市发展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为美好生活“添彩”

成都科技创新赋能公园城市发展

成都高新区加快培育智能网联产业生态。图据成都高新区

“蓉宝机器人”将亮相成都大运会。

无人驾驶出租车在成都新川创新科技园附近路段测试。

  成都首批12台智能网联汽车上路测试,无人驾驶公交车有望在大运会期间上线;全国首个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预计年底完工,将建设国际一流的民航先进技术创新平台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发中心;成都街头的“黑科技”服务设施增多,助力城市治理更智慧更环保……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在成都,科技创新正支撑起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年以来,成都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持续为美好生活赋能,让“雪山下的公园城市 烟火里的幸福成都”更具魅力。

无人驾驶车辆成都测试
推动智能网联产业
“建圈强链


  近日,一排贴着“自动驾驶测试”字样的小轿车、公交车在成都新川创新科技园附近路段进行路测前的调试。预计大运会期间,无人驾驶公交车将正式上线运营。未来,市民也有可能在新川片区打到无人驾驶出租车。
  2021年4月,成都高新区启动智能驾驶项目一期建设。项目位于成都高新区新川创新科技园,致力于打造基于5G+AI的智能网联示范区,建设从研发测试到商用落地全周期所需的基础设施和示范应用环境,覆盖地铁站、科技园区等主要地标建筑。
  “该项目着眼于解决城市未来交通出行、物流配送和生态环境等群众最为关心的城市治理问题,打造应用丰富的智能网联示范区。”百度Apollo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对新川创新科技园单向约30公里(双向约60公里)的道路进行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包括车路协同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等,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通过打造“智慧的路”连接“聪明的车”,展示了未来智慧交通的新形态。
  “智能驾驶项目对现有道路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应用了多种智能设备,如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AI摄像头、边缘计算单元等,为智能网联产业生态企业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成都高新区新经济局相关负责人认为,智能驾驶项目的建设将对成都市智能网联产业发展起到引领、带动作用。目前,成都高新区聚集人工智能企业260余家,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智能网联相关企业,如百度、中科创达、福马智行、迪立科技等。
  接下来,成都高新区将联合全球智能驾驶头部企业,在目前项目的基础上更大范围探索开展无人驾驶示范场景建设,进一步扩大无人驾驶和车路协同的试点范围,吸引更多不同类型的智能网联产业生态企业加速落地成都高新区。同时,将打造智能网联产业园区,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孵化优质初创企业,推动产业“建圈强链”,加快培育智能网联产业生态。

大运会“黑科技”上新
推动“成都造”智能产品
走向国际赛事

  “大家好,我是成都大运会吉祥物蓉宝……”3月9日,在众人的关注下,一个憨态可掬的“大运蓉宝机器人”从容不迫地开始工作,一会儿变身“翻译家”,一会儿又变成严肃的“防疫”监控员……
  该机器人由成都企业睿乐达科技研发。作为一家扎根成都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睿乐达科技近年来以机器人为大数据“入口”,针对细分场景提供“5G+AI+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为智慧社会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在当天举行的成都大运会人工智能场景供需座谈会上,睿乐达机器人董事长张睿详细介绍了“大运蓉宝机器人”的智慧导引、红外测温等功能及应用场景,“大运蓉宝机器人整个外观以成都大运会吉祥物‘蓉宝’为设计灵感,由德国红点奖设计大师操刀设计,在设计时巧妙地融合了抽象艺术和科技感。”
  据介绍,“蓉宝机器人”将在大运会上承担起防疫员、引导员、专业翻译、急救员等多样化的角色。防疫检测方面,“蓉宝机器人”鼻子里的一枚红外测温仪,可实时测量大流量人群体温,并对高体温者实施报警,实现大运场馆大流量人群的实时免接触测温筛查。翻译方面,该机器人已掌握英语、日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可以为来自全世界的运动员提供赛事告知、信息推荐、交通安排告知等服务。赛事引导方面,可以根据要求对观众及队员进行现场引导。
  此外,成都还发布了《成都大运会人工智能场景品牌合作机会清单》,在“智能赛事服务”“智能防疫消杀”“智能低碳环保”等三大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十五大智能智慧应用场景等方面提出了新增需求。成都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大运会人工智能场景”需求升级,将进一步释放国际赛事价值,为“成都造”赋能升级,创造更多本土科创企业与世界综合性赛事精准接轨的机遇,成都大运会将是展示成都科技创新力量的一次盛会。

科技守卫蓝天白云
推动新技术应用
加快推进公园城市建设

  如今,“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已成为成都新的城市名片。2021年,成都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99天、同比增加13天,优良率81.9%,创下2013年以来最好成绩。成都生态环境治理用了哪些“黑科技”?
  “我们有一个‘数智环境’智慧监管系统,这个系统以构建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基础,对涉及大气、水、噪声等环境质量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依靠它,能实时查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一旦发现污染情况,我们能迅速找到并及时分析成因,立即采取措施。”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军说,下一步,将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产业的数字赋能。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成都不断探索用科技力量赋能公园城市建设发展。在成都五岔子大桥、高新地铁站、天府三街等位置附近,“模块化移动智慧厕所”通过智能导厕、臭气监控、蹲位显示、客流识别等功能模块,整合各类智能化和信息化资源,提升公厕基础数据感知水平,已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管理。锦城公园通过采用土壤修复改良生物集成技术,根据不同土壤地块的症状开出不同“药方”进行“调理”,让土壤更适宜植物生长。在成都青白江区凤祥大道上,专业设备通过经纬度推测算出每天日出、日落的时间,做到路灯动态开关,实现日落即亮灯,提高照明设施信息化、智慧化程度。
  按照计划,“十四五”时期,成都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扎实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5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并稳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融合的绿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金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