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我国精馏分离学科创始人、著名化工专家余国琮院士逝世
▲余国琮(资料图)
图据《中国科学报》
◀1991年,余国琮在西南联大旧址留影。
图据《中国科学报》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工专家,天津大学教授余国琮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4月6日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余国琮,1922年11月18日出生于广州。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1945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1947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天津大学教授、化工学院名誉院长、化学工程研究所名誉所长,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
余国琮长期从事化工分离科学与工程研究,特别在精馏理论和技术方面,如开拓过程与设备合一的模拟放大理论,多变参数动态精馏理论,气液界面现象以及高效填料塔新技术等,均取得成果。
他被称为“我国精馏分离学科创始人”“现代工业精馏技术的先行者”“化工分离工程科学的开拓者”等。他首次提出了浓缩重水的“两塔法”,解决了重水分离的关键问题,为新中国核技术起步和“两弹一星”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曾说:“从事科学研究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合作才能做大事。”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余国琮自幼勤奋好学。1947年,余国琮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获博士学位。他的博士研究方向一个是精馏,另一个是热力学。毕业后他在匹兹堡大学任教,1950年曾入选美国科学家名录。
1950年,余国琮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返回祖国,在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化工系工作,是首批留美归来学者之一。据介绍,当时,余国琮对他的导师库尔教授说:“留在美国,我们共同合作,将会取得很大成绩。但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祖国的建设更需要我。”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余国琮调到天津大学化工系工作。1958年,我国由苏联援建的第一个原子反应堆投入运行。原子反应堆需要重水做减速剂,当时我国的原子能事业面临着停转的困境。余国琮从20世纪50年代就确定了要攻克分离重水的难关。他的研究很快得到了中央和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被定为绝密等级。
1959年5月28日,周恩来总理来到天津大学视察,特地参观了余国琮分离重水的实验室。他紧握余国琮的手说:“我听说你们在重水研究方面很有成绩,我等着你们的消息。现在有人想卡我们的脖子,为了祖国的荣誉,我们一定要生产出自己的重水,要争一口气!”
1961年,我国重水生产进入了攻关阶段,并在全国组织了重水生产攻关小组。余国琮是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由他领导的天津大学重水科研被列为国家科委重点攻关项目。余国琮还担负起了培养重水科研人才的任务。他在天津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稳定同位素分离技术专业班,亲自编写教材并讲授,从技术和人才上为我国重水生产奠定了基础。
余国琮不负重托,首次提出了浓缩重水的“两塔法”。该技术作为我国的重水自主生产技术被延用至今,为实现我国重水的完全自给,为新中国核技术起步和“两弹一星”的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
余国琮院士也是杰出的教育家,是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了博士生、硕士生近百人,为我国化工领域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他曾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科研工作者、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85岁还坚持给本科生上“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与创新”课、90岁仍然在指导博士研究生、97岁还在伏案工作撰写理论书籍……多年来,余国琮院士始终扎根三尺讲台,坚守在教育科研一线。“要有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每一天的工作”是他对青年人的希望。
作为科研工作者,“争一口气”是余国琮始终秉持的人生信念。他常说,“我不仅仅要自己争一口气,更要把‘争一口气’的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面对发达国家控制高新技术出口中国的现象,继续为中国‘争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