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1 财经-
A11财经
  • ·精准发力,我国多措并举稳投资
  • ·庞彦佳:打造声音界的虚拟偶像
  • ·截至2022年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31880亿美元
  • ·短期支撑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从线上到线下的跨界转型

庞彦佳:打造声音界的虚拟偶像

  都说成都是孕育文创产业的一方沃土,古老和现代同在、传统与开放共生、烟火跟时尚并存,这里适合灵感与艺术的碰撞,而叁拾刻度正是从这里向阳而生的团队。
  作为这家声音传播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庞彦佳是理性与感性交织的天秤座,正如他从机务员跨界转型创业,并不懂声音的他,依然和头牌主播们一起将这份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如今,面对有声读物市场上游版权的缩紧,他正在寻找“有声传播”的破局之路。

从线上到线下的跨界创业

  8年前,双创大潮下“互联网+”兴起,还在双流机场“修飞机”的庞彦佳希望看到更宽广的世界,不安分的他开始了自己的连续创业之路,哪怕在失败中积累经验。
  当时,庞彦佳的发小是专业主播,时常去网上做兼职配音工作,从游戏配音到有声小说的录制,他发现了“有声读物”市场这片蓝海。“有一天他找到我,说有声图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朝阳产业,我们一定能做起来。”考虑到发小可以在专业领域和业务方面支撑公司发展,只是公司整体运营和一些后勤事务需要有人帮忙,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在2017年底创立了成都叁拾刻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创业之初,庞彦佳为了降低成本而选择线上运营,招聘了一些兼职或者全职主播,灵活开展业务。但一段时间下来,线上工作给庞彦佳团队带来很多痛点,“比如经常联系不上人,主播们的设备参差不齐,团队的默契性跟不上。为了改变线上团队的弊端,必须要成立一个好的线下团队。”
  于是,庞彦佳毅然决然重新租了场地并进行改造,装了专业录音棚,从一开始的7人团队,发展到现在线下团队40多人,公司专注于做有声读物、动漫游戏配音,而“有声读物”一直是重点开展的项目。

有声读物火不火是门“玄学”

  近年来,听书已经成为潮流,特别是在疫情的影响下,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的主要选择。用声音变现,吃到了行业发展的红利,庞彦佳团队迅速发展的背后,其实拥有自己的商业密码——三大头部主播带领下的专业团队。
  喜道公子、一刀苏苏、一种侃侃三人是喜马拉雅的百万粉丝主播,也是粉丝眼里的铁三角,庞彦佳发小便是其中之一。庞彦佳介绍,叁拾刻度的主要作品都由他们三人去承担,“文艺作品包括余华的《活着》,有声小说有《九州缥缈录》《斗罗大陆》等大IP”,而主播们录制之前会邀请专业编剧删改、完善小说中一些修饰词语,来提高有声剧的流畅度,提升用户听觉体验。
  经营公司几年来,庞彦佳最深的感触是有声作品火不火光靠眼光不行,这其实是一门玄学。此前,庞彦佳团队看准了一个作品去用心制作,结果却达不到预期,而往往事先不看好的作品,反而会带来更好的效果,比如市场突然就很流行“女婿文”“大女主文”等等。但是庞彦佳始终认为,包括《三体》在内,更严谨的科幻文更能够破圈。
  如今,听书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种陪伴,“有声传播”作为新兴行业已经不能用传统思维去思考,随着受众的不断改变,庞彦佳认为抱团也许是种更好的良性发展方式。

转型“主播经纪”是破局之道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庞彦佳在创立公司之初,市场上并没有一个跟他们相似的团队去将“声音传播”公司化,所以他们也经历过一些瓶颈。
  但是相比初期遇到的困难,如今上游市场版权的缩紧对他们的影响更大。“有声读物”依赖于上游网文市场的发展,也依赖于平台制定的规则,庞彦佳坦言,近期也在寻找公司新的自我造血方式。
  “网文市场又回到了百家争鸣的状态,大家都在摸索,版权方拿出来的大IP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公司业绩突飞猛进短时间是达不到的。”庞彦佳也在思考,希望叁拾刻度从一个有声读物公司转型成一个主播经纪型公司,培养更多声音类的主播或者虚拟偶像。
  未来,公司可以纵向发展一些跟声音有关的业务,而不仅限于主播去录制一本小说,庞彦佳团队如今也会尽可能地启用00后的主播,培养他们的偶像属性,建立与粉丝的紧密性,同时开展主播、后期剪辑的相关培训等等,甚至尝试去创造自己的原创IP。
  与此同时,随着上游市场的缩紧,实际上未来“有声传播”市场更注重质量的业态,如果一味追求产量,大多数的声音只会被人工智能所代替,“我们希望,真正能够影视化或者说好的作品,我们一定会采用更高质量的团队去‘手工’打造。”庞彦佳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朱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