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6 宽窄巷-
A16宽窄巷
  • ·《中国市民文学史》补订版推出
  • ·全景再现乌蒙大地浓情画卷——读《乌蒙磅礴》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国内首部研究“市民文学”学术专著

《中国市民文学史》补订版推出

《中国市民文学史》2022年版

在书房中伏案工作的谢桃坊。张杰摄

  在写“中国市民文学史”之前,首先要界定何为中国意义上的“市民文学”。在词学研究专家、四川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谢桃坊看来,它是封建社会后期于市民阶层中兴起后流行于都市的、通俗的、表现市民社会的文学,其种类与形式复杂多样,卷帙浩繁而散乱,历史线索模糊,尤其是有许多待开垦的“土地”。
  “市民文学”与“通俗文学”相近,尤其是宋以来流行于都市的各种通俗文学,如话本、歌词、诸宫调、戏文、杂剧、散曲、传奇、花部、时调小曲、花鼓词、弹词、子弟书、拟话本,以及历史演义小说、武侠小说等等。
  谢桃坊长期致力于词学研究,著有《宋词概论》《中国词学史》《宋词辨》《词学辨》《宋词论集》《唐宋词谱校正》等。澳门大学施议对教授在《百年词学通论》中,将谢桃坊列为“百年词学研究第五代的代表人物”。宋词本是雅俗共赏的文学样式,通俗歌词在市民文化娱乐场所瓦市甚为流行,具有市民文学性质,所以谢桃坊在搜集词学资料时亦关注宋以来的通俗文学。

研究柳永词作
生发对“市民文学”的研究兴趣

  1985年春天,在研究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时,谢桃坊凭直觉注意到柳永与新兴市民思潮的关系。尤其是柳永被普遍认为“接受了都市市民思潮的影响,因科举落第而不可能进入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生活,只得加入了都市民间通俗文艺的队伍,为下层民众写作”。这引发了谢桃坊对“市民文学”浓厚的研究兴趣。
  对自宋代以来的通俗文学进行学术研究,虽然是一个崭新的领域,难点较多,需要打破词学研究的思维定势,但却激发了谢桃坊的浓厚兴趣与探究精神。在他看来,“市民文学”虽不是正统,但却是客观历史存在的一部分。它们为什么会存在?为什么会受欢迎?有哪些可取之处?又有哪些较大的缺陷?这都是值得研究的。
  谢桃坊花费了几年光阴,对中国“市民文学”进行专门研究。进入这个领域,让谢桃坊对传统文化中比较异质的那一面有了新认识。同时他也发现,其中有非常富有生命活力的东西。

学术专著生命力旺盛
首版25年来已出到第四版

  浓厚的研究兴趣,促使谢桃坊写出了《中国市民文学史》。在这本书中,谢桃坊首次对文学史上不大为人所注意的话本、讲唱文学、戏文和小说等与市民密切相关的文学知识进行了系统研究。
  1997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后,《中国市民文学史》成为国内第一部专门研究“中国市民文学”的学术专著。2003年、2021年两次修订再版。今年,补订版再次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可见其学术价值和生命力之旺盛。
  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谢桃坊对宋代流行的通俗歌词,宋人话本小说的市民女性群像,中国文学“大团圆”格局的形成,元人杂剧的世俗题材,元人散曲的市民趣味,中国四大古典小说的主旨,明清时调小曲的文学性质与艺术价值,凤阳花鼓词的艺术特色,近世白话青楼小说的盛衰,现代武侠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市民文学社会化过程考察,中国市民文学受众心理分析等,均有深入、系统的研究。
  中国“市民文学”自公元11世纪诞生以来,经过近千年的发展,长期占据大众文化市场。“市民文学”实质上是消遣文学,受众从文艺表演与阅读欣赏中体验到某种美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好奇心理,并由此获得愉悦与快乐。
  “市民文学”的受众兴趣十分广泛,他们不仅喜欢那些社会现实故事,还喜欢其他种种历史的、侠义的、世情的故事。他们从中以代表各类价值倾向的理想人物建构一个理想的世界,接受民间素朴的伦理道德观念,获得各种有用的文化知识。在梳理、书写市民文学史时,谢桃坊也不掩饰自己的一些基本价值判断,如对“市民文学”中活泼积极、反封建礼教的一面给予肯定,对消极、庸俗的一面给予批评。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蒋瑞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