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曾说:“众生喧哗,生命因阅读而宁静。”我爱这份阅读的宁静,当我沉醉在阅读中,一切的繁华与浮躁都悄然褪去,让我在静谧中获得心灵上的幸福。生活因阅读而美好,也因阅读而幸福。
小时候,家在农村。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能获得一本书读,那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那时,最大的欲望就是隔三差五有本小人书读。每当用积攒的零花钱买回或者从同学那里借来一本小人书,便如饥似渴一口气读完。也因为读小人书,更是有很多的酸甜苦辣:因为有时在课堂偷看小人书,冷不丁被老师罚站,最痛苦的是小人书被没收;因为急着看完借回来的小人书,不时耽误了作业和家务,常被父母痛骂……所以那时就特别期望,能走出山沟,有很多的书读多好。
后来,我实现了愿望,考入了一所师专,那里有气派的图书馆。那3年时光,图书馆成了我最依恋、最充实、最快乐的地方。我无所不包地随性而读、随性而记。那时还没有电子书,看到精彩处就会忘情地摘抄下来。至今,那几本厚厚的摘抄本我还完整地保存着。偶尔翻阅这些摘抄本,那书、那情、那景好似就在眼前。
闲暇之时,我最执着的事就是不求甚解地看书读报。前些年,街头还有阅报栏和报刊亭的时候,那是我最钟情的地方,每天如果不去一趟,心里就会感到失落了什么。
我最喜欢去的是街面上那种敞开的书屋。因为书是敞放着的,可以自由拿,随意翻。起初到书屋,看到哪本书有中意的文章,便大方地买走,即便后来节衣缩食也不在意。那时囊中羞涩,很多时候就只能到这些书屋溜达,挑些自己喜欢或者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杂志翻翻。这种无心插柳,却常常能读到一些佳句篇章,读出一些感受,偶尔还会由此诞生几篇自己的铅字文。
而到大型、规范的书店去阅读,那就有另一番滋味。在这里,你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看多久就看多久。在这里,可以随心所欲地看自己想看的书,不用卖弄,也不用装腔作势,很少有人来打扰。有时兴至高昂,即便站得脚腿生硬、蹲得双脚发麻也还是不肯放下书。更有乐趣的是,在书店里,既自己看书,也看别人读书,别人也看我读书,这便是一道风景。
心情好的日子里,我会偶尔到江畔或者公园里的茶摊,点一杯绿茶,捧一本闲书,独自小坐,那更是一种惬意。等茶端来,看那茶叶在杯子里起伏游动,心绪也随着茶叶的起伏而飘逸。然后,遨游书海。即便周围人声鼎沸,依然故我地沉迷在书籍的精彩世界中。读到某页某段,插上书签,或者合上书页,端起清茶,小咂一口,掩卷思索,或者发一阵呆,或者欣赏一番江景,优哉游哉。
在家里,读书就更是必不可少的事情了。长年累月买回的书、杂志社寄送的书、参加各种文艺活动淘来的书、朋友出版后馈赠的书,慢慢将书柜塞得满满的。实在放不下,就到处堆,沙发上、床头柜上、枕头下都有书,文学杂志、生活书籍、摄影画册、剪辑报刊,杂七杂八。哪阵闲了,哪阵兴趣来了,信手拿来,随心翻看。就这样随心所欲地读,不曾想也常常收获惊喜,一些旧文章不时读出新的感悟,一些旧书籍偶尔也咀嚼出新的内容,意趣无穷,甚是惬意。遇到好书,或者得到新书,常常挑灯夜读至深夜,妻子翻身醒来,嗔怪怎么还不睡啊!
爱上阅读,今生难舍。苏轼曾喟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想套用一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有书读的日子真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