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文字瓦当(南越国)
折枝西番莲纹瓦当(明)
缠枝花卉纹瓦当(宋代)
莲花纹瓦当(南朝)
青釉双凤纹瓦当(南汉国)
青釉兽面纹瓦当(南汉国)
近日,广州南越王博物院主办的《小瓦当大世界——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瓦当专题展》正在该院王宫展区展出,共精选出100余件在遗址出土,从秦汉至明清时期的瓦当,展品涵盖了云纹瓦当、文字瓦当、兽面纹瓦当、莲花纹瓦当等种类。
瓦当,俗称瓦头、筒瓦头,是古代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也是中国建筑体系特有的构件,起着保护檐椽不受风雨侵袭和美化建筑外观的功能,被誉为中国古代“屋檐上的艺术”。千百年来,瓦当忠诚地静待于椽檐之上,挡尽千年风雨,诉说着古人对家的眷恋。瓦当上的图案、文字等装饰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考古发掘表明,瓦当不晚于西周中晚期出现,迄今为止可以确知中国最早的瓦当发现于陕西扶风岐山周原遗址。岭南地区出现和使用瓦当从秦代开始。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发现的秦汉建筑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包括瓦当在内的建筑材料,这些瓦当的造型、制作方法、纹饰等与中原地区的瓦当几乎一样。
南越国宫署遗址所在位置是南越国和南汉国的都城王宫核心区,目前已发掘出多座宫殿建筑基址,出土戳印“未央”、“华音宫”等文字的陶器和“万岁”文字瓦当等。据考古专家介绍,南越国宫署遗址的文字瓦当最早出现于南越国中晚期,内容较为单一,基本为“万岁”二字。
南越国宫署遗址不仅是南越国王宫、南汉国王宫所在地,还是秦汉郡治、六朝衙署、隋唐都会、宋元督府、明清布政司的所在地,是两千多年来岭南的政治中枢。主办方介绍,自1995年以来,在此清理出不同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出土了大量秦汉至明清时期的瓦当,折射出广州2000多年不间断的城市景象。
考古专家认为,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瓦当是广州建城2200多年历史以及作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重要实物见证,更是岭南地区融入多民族统一国家进程的重要实证。
本次展览将展至10月12日,通过“椽檐之美”“万里同风”“巍巍王居”“莲花满开”“安居乐业”五个单元,带领观众走进古代广州的瓦当世界,领略各个历史时期岭南古代屋檐的风貌。
汉代开始,中原地区开始并流行文字瓦当,文字内容复杂多变,除常见的颂赞词语外,还有地名、纪年、记事。南越国宫署遗址的文字瓦当最早出现于南越国中晚期,内容较为单一,基本为“万岁”二字,但文字样式却丰富多变,有的甚至具有鸟虫书的笔韵,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此外,“万岁”文字瓦当出土时多残留有朱砂,反映出秦汉时期帝王的宫殿以红色为尊,并逐渐形成制度。
莲花纹瓦当(南朝)为泥质灰陶,质地较软。当心莲房为一圆形凸台,内饰8颗莲子,莲房外绕8个复瓣宝装莲花,向外分别饰一周弦纹、联珠纹、卷草纹、弦纹和联珠纹等。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晋逐渐兴起,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东晋以后作为佛教圣物的莲花逐渐取代云纹成为瓦当的主流纹饰。岭南地区是佛教兴盛之地,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大量东晋以来的莲花纹瓦当、莲花纹砖、莲花纹青瓷器等文物,是古代广州佛教信仰昌盛的重要实证。
青釉兽面纹瓦当(南汉国)青灰色胎,胎质坚致。当面模印半浮雕式兽面,瞪眼竖目,长眉接耳,双角峙立,仰鼻凸颧,阔嘴獠牙,吐舌衔环,外绕两周弦纹和联珠纹。表面施高温青釉。用兽面纹来装饰器物由来已久,如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让人有一种神秘、威严的感觉,也可彰显王权的威严。
荷塘鸳鸯纹瓦当(南汉国)上的荷塘鸳鸯纹,又称“鸳鸯戏莲纹”、“鸳鸯卧莲纹”,是我国传统工艺品中的常见纹饰,属花鸟题材,在瓷器、丝织品、金银器中常见。莲池纹和鸳鸯纹是构成莲池鸳鸯纹的两个基本元素。过去一般认为这种纹饰是在元代开始出现,南汉王宫相关瓦当的发现,把该纹饰的出现时间提前了几百年。
南汉国使用了不少双凤纹瓦当,象征王权。凤鸟是古代器物上常见的装饰题材。自隋唐以后,凤纹成为王朝的象征,是严禁在宫廷之外使用的纹饰。南汉皇帝非常重视凤凰神鸟的“祥瑞”寓意,高祖御临受俘之地为仪凤楼,即取圣贤教化能使神鸟来归之意。
宋代社会安定,经济发达,思想开放,文人雅士辈出,花卉纹开始成为瓦当纹饰的主要题材,也是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瓦当的大宗之一。当面装饰种类多样,有冰清玉润的荷花、秀丽淡雅的菊花、雍容华贵的牡丹、群芳簇拥的团花等,这些瓦当共同呈现出宋代以来广州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生活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