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5 宽窄巷-
A15宽窄巷
  • ·在文学原著中探寻音乐之源 《书中听乐》既可读又可“听”
  • ·《金色河流》:折射一代人的财富观和心灵史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在文学原著中探寻音乐之源 《书中听乐》既可读又可“听”

雷健

《书中听乐》

  长久以来,在音乐界都有这样一种观点:音乐即是音乐本身,我们欣赏音乐,正确有效的方式,是通过音乐的曲式、和声、结构等分析才能获得。然而,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而且是诸多艺术门类中最抽象、最难用语言描述、个人感受最飘忽不定的艺术。一段音乐,一百个人听了通常会有一百种不同感受。
  基于此争议,音乐评论界在对音乐作品的解释中,于内于外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一部音乐作品,能从浩瀚的艺术海洋中多角度赏析,这不仅是理解音乐之需要,亦是对一切艺术探索之必须。
  正是在此背景下,今年4月,雷健的作品《书中听乐》得以出版,并得到了业界普遍好评。书中部分文章已于2021年刊登于本报“赏乐”专栏。
  此书闲情偶寄,在阅读中聆听。书名“书中听乐”,既是雷健写作此书的灵感源头——在西方文学名著中“聆听”音乐,也是他拾掇整理数篇音乐手记小稿而成,并以飨读者的结果。在对雷健的专访中,他提到,理解古典音乐,需要从激发作曲家创作灵感的文学原著入手,从文学原著中去探秘寻源。

写给自己
以擅长之事解读热爱之事

  雷健曾是一名媒体人,工作之余,他对古典音乐的喜爱长达数十年。同为媒体人、为《书中听乐》作序的侯军回忆,雷健对古典音乐的挚爱和痴迷,已经到了“上瘾”的程度,每次见到雷健,他总是耳机不离身。偶尔同行之间聊起音乐相关话题,雷健即便是在一旁“假寐”,也会立马参与话题,兴致勃勃。
  2019年夏天,雷健饭后散步至一家书店,偶然间翻得挪威作家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在此前几天,他刚听过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为这部诗剧谱写的同名组曲。于是,灵光乍现,为何不在阅读文学原著的过程中聆听西方古典音乐呢?他将易卜生的著作买回家,读一段原著,再听相应的乐曲,顿觉妙不可言。
  由此,雷健梳理出熟悉的乐曲,排出一个名单,分别找到文学原著、作家作曲家传记以及相关资料,有意识地边读边听。有时是先听后读,读了再听;有时是先读后听,听了再写。这一读,便一发不可收拾。两年多时间里,雷健陆续写成数十篇音乐手记与小稿,皆是边读边听、所思所想之得。
  业界不少读者认为,《书中听乐》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切入点”,这本书是雷健作为“非专业化人士”的专业写作,他将“落点”放在“书”上,将听觉上的欣赏转化为视觉上的阅读,进而延展到理性的思考和文学描述。雷健告诉记者,写作是媒体人的基本功,音乐则是个人爱好。能出版此书,完全是几十年聆听积累的结果。假如没有过去几十年对古典音乐的积累,没有多年阅读不辍的累积,没有从事媒体工作对写作的锤炼,就不可能有这组文章,这本书。

写给乐迷
音乐不惟可听而且可读

  雷健提到,以前对西方古典音乐的理解大多来自乐评家,但很多是从乐理到乐理式的解读,至多介绍一下作曲家的身世、乐曲创作背景,几乎没有人介绍标题音乐中那些取材于文学名著本身的元素。“对我这类既不懂乐理但又酷爱古典音乐的乐迷来说,总有不得要领之感。”
  然而翻阅西方音乐史,从古典音乐后期开始,作曲家们就已经开始在文学作品中汲取灵感,浪漫主义时期的标题音乐更是如此。雷健认为,从文学原著中去探寻作曲家的谱曲初衷,应该是听懂、解读西方古典音乐,题中应有之义的良方。故而,雷健也不赞同片面地用曲式、和声、结构等才能解读音乐的观点。
  “西方经典音乐会本就是普罗大众的音乐会,无所谓高雅低俗之分,到了我国却成了高雅艺术、阳春白雪,生生把它与百姓隔开来。我认为这是一种悲哀。”雷健说。
  雷健的涉猎也不仅是文学原著,另外还有绘画,而绘画本身也是作曲家的重要灵感来源。例如,李斯特从考尔巴赫的壁画《匈奴之战》中获得灵感,创作出同名交响诗;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从画家勃克林的传世名作《死岛》中获得灵感,写出同名交响诗。
  音乐不惟可听而且可读,这是雷健写作此书的关键。“我在写关于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组曲一文时就提出,聆听这首组曲的最佳方式是手握一卷《一千零一夜》边读边听。”在雷健的笔下,乐曲以一个原点的形式向外扩散,音乐不再简单地只是音乐本身,通过一段段旋律,以及作曲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跃然纸上。
  事实上,随着我国交响音乐的演奏水准逐步与国际接轨,近几年,中国交响也频繁在全球发出声音,用世界的语言讲中国故事。于是,也有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民俗风情甚至文学名著来创作交响音乐的趋势。雷健认为,这无疑是中国作曲家努力的结果,值得肯定。但是根据他个人的意见,古典音乐诞生于欧洲传统主流文化之中,其创作技巧、规则和厚重内涵也有别于通俗音乐与民间音乐,针对我国目前的此类创作趋势,应辩证看待。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图据采访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