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要闻-
A7要闻
  • ·30多次抢险保通 他们用行动践行青春使命
  • ·为500余口油气井修建“高速公路”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四川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西南石油大学教师卢聪:

为500余口油气井修建“高速公路”

卢聪在实验室做实验。

  近日,共青团四川省委、四川省青年联合会共同颁授了第25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储层增产改造创新团队党支部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卢聪成为获奖代表之一。
  作为一名80后青年,卢聪潜心研究油气田勘探开发压裂技术,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国家优青等项目,其发明专利打破国外技术封锁,研究成果在四川、渤海湾等地500余口油气井得到有效应用。
  耕耘在三尺讲台,卢聪是一名大学教师,他带领学生将论文写在油气田生产的实践中。“今年春节特地和学校支部成员重走了胜利油田之路,重温‘把能源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嘱咐。”卢聪说。

深耕压裂技术 研究成果让产油量倍增

  中国油气资源条件不算特别优越,经过几十年开采,探明储量逐步转向以低渗致密油气藏为主,有效开发难度加大,压裂逐渐成为油气开发的必备手段。随着页岩气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新战场,水力压裂更是与物探、钻井成为了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三大利器。
  一头扎进实验室,这些年卢聪只跟“压裂”较劲儿。压裂技术是通过高压流体携带高强度的支撑剂,压开并支撑地下数千米的地层,形成油气流动的“高速公路”。
  2019年,胜利油田新勘探的一个区块产量较低,一口井一天只产出1-2吨油,当时卢聪团队被邀请去做压裂的改造。面对日产量5吨的指标挑战,卢聪不仅答应了对方,还做了整个区块的风险承包。
  “基于前期十几年对渤海湾油气盆地的研究和了解,我们从取岩石样品做实验开始,专门为这个区块定制技术,后期到达现场施工,跟技术人员一直在充分沟通。”卢聪说,两年时间,他和团队成功将油井产量提升到了年平均日产量6吨以上,油气专家评价他们:“没有金刚钻不敢揽这个瓷器活。”
  近年来,卢聪和团队一起,主持了全国多个油气田重点井、难点井的压裂设计与现场指挥,他们发明的高温深层油气藏高导流能力压裂技术,被专家评价为“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开放互动式教学 获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4月的西南石油大学校园绿树成荫,浅浅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一片岁月静好的模样。在实验室,卢聪正在跟三个学生谈论课题,一直忙于新项目的他,也在时刻为新的线上录播课寻找灵感。
  2011年,卢聪留校成为老师。回归课堂,他认为教学和人才培养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是人生目标。这些年,他带着学生到生产现场、参与国际学术论坛,“要让他们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写到油田生产实践当中,看着学生成长成才,这才是我最骄傲的事情。”
  西南石油大学《采油工程(英文)》是为本科生开设的全英文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卢聪作为课程的建设负责人,他大胆实践,引入“会议式课堂”,增加“案例式+讨论式”学时,将新理论、新技术以及他自己的研究内容设置为主题,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让本科生接触到研究生才能学到的知识。因为创新开放互动式教学,他牵头开发的开放性实验教学仪器获得了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今年,卢聪被授予“四川青年五四奖章”,他感到自豪而神圣,更觉得这是一种鼓励和鞭策。
  在卢聪看来,前期取得的成绩靠的是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也有来自学校和团队的支持,当前压裂技术走到油气开发舞台的中心,科技工作者们更要加强自主创新。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朱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