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9 四川-
A9四川
  • ·75岁开始文学梦 退休法官写出20多万字小说
  • ·宜宾江段鱼儿多了鸟儿也多了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我等无银穷一生,留得笔墨在人间”

75岁开始文学梦 退休法官写出20多万字小说

82岁的刘德伟仍笔耕不辍。

刘德伟曾在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作品。

  钟灿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 赵紫君

  “我正在构思第二部小说,这次是写女法官的故事。”五月的嘉陵江畔草长莺飞,82岁的退休法官刘德伟坐在桌前,一边“爬格子”一边对记者说。
  此前,刘德伟花4年时间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高山响法槌》,2021年3月由九州出版社出版。
  生于1940年的刘德伟是南充市嘉陵区吉安镇人,1982年从部队转业后,进入法院工作并成长为一名高级法官。2000年退休后,他萌发了写作的念头。
  “在我心中,一直有个文学梦。”5月8日,在南充城区一个老旧小区,记者见到了精神矍铄的刘德伟老人。

买新华字典学文化
“放牛娃”成为写作能手

  小时候,刘德伟家境贫寒,断断续续读了四年小学、一年初中后,他离开学堂当起“放牛娃”。
  19岁那年,刘德伟坐上前往沈阳部队的火车,成为一名新兵。在部队里,他算“文化高的”,帮战友写信、给排长连长写讲话稿这样的“任务”就落到他头上。
  “开始那点文化水平,不要说写,就是读报纸都有难度,但我不自卑,一边学文化一边写稿。”刘德伟买了本《新华字典》,天天抱着啃,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有一次,部队训练的民兵中有一对夫妻打靶双双获得优秀,班长让刘德伟写篇报道。“听战士们七嘴八舌地说‘夫妻满堂红’,我就以‘夫妻满堂红’为题写稿,投往《吉林日报》,很快被采用了。”一个战士的稿件被省报刊用,当时反响很好。从此,刘德伟爱上了写作。
  “没有耍过一个周末,没有看过一部电影,没有下过一顿馆子。”回忆起部队生活,刘德伟说他大部分的空闲时间都是学习写作。
  当兵三年,刘德伟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十多篇文章,三次荣立个人三等功,成为能武能文的“双优”战士。后来,表现优秀的刘德伟入了党提了干。

75岁开始写作梦
反复看名著还学会电脑

  1982年,刘德伟转业到南充市中级人民法院,继续发扬写作特长,为报刊写稿。
  1994年5月23日,阆中法院原思依法庭助理审判员宋玉宝因心脏病猝死。刘德伟花了三天时间深入采访,写成5000余字的报道,时任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玉龙挥笔为这篇通讯写下“短暂平凡一生,为民颂歌一曲”的标题,多家媒体纷纷转载这篇人物通讯。
  2000年,刘德伟从南充中院退休。领到退休证的当天,他就有了写法官题材小说的想法,“为近20年法院工作生涯画上句号”。
  2015年秋,75岁的刘德伟拿起笔开始他的小说梦。糅合典型案例,构思人物,划分章节,他梳理出了小说的粗略框架。
  “最大的问题是字词的运用,非常犹豫,又怕拿捏不到位。”刘德伟说,写作中最大的拦路虎是自己笔力不够,“又从字典翻起,再反复看经典名著,反复揣摩。”为让用语表达规范、精准,刘德伟查阅了很多资料,他还学会了电脑,依靠网络对词语斟酌校对。他一般先用笔在纸上写,然后再录到电脑里。
  刘德伟患有心脏病、胃病等,长期高负荷写作让他身体不堪重负,写作中晕倒过两次,速效救心丸成了不离身的药。

《高山响法槌》问世
他希望大家看到法官不易

  2018年春天,刘德伟完成《高山响法槌》初稿。这部20多万字的小说主要围绕基层法官蒋德法审结偏远贫困山区一对中年夫妇“三离三合”离婚案件展开,把解决家庭矛盾同帮助家庭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最终使濒临破裂的家庭团圆。
  小说主人公的原型是阆中和营山的两名优秀法官,他们上山下乡,去到乡亲们家门口排难解纷,书里的细节也都是刘德伟的亲身经历。刘德伟感触地说,他还想继续写,“直到我写不动为止”。刘德伟说,法官使命重、担子重、责任重,环境艰苦、工作辛苦,希望大家通过这部小说能看到法官的不易,对他们多些理解。
  刘德伟的大女儿刘燕也是一名法官,今年3月已退休。刘燕回忆,早些年他们一家五口住在50平方米的房间里,常常要从亲戚朋友那里借钱过日子,“父亲从军到转业,不管多艰难,一直把我们带在身边,一家人没有分开过。”
  刘德伟在这套老房子里已经住了20多年,电脑也用了10多年,家里没什么像样的家具,但他内心非常充实。
  “经常写作,脑不痴呆,身体轻松,吃得香,睡得着,病魔被赶跑了,写书后5年多时间没住过医院。”刘德伟说。
  写作之余,晴天出去晒晒太阳,在河边做做保健操。雨天帮老伴做家务,在家喝喝茶,刘德伟的晚年生活十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