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8 特别报道-
A8特别报道
  • ·考古中国 从蜀出发
  • ·蜀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在丝绸之路的千年奇幻漂流
  • ·对话发掘者著名考古学家齐东方:“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极有可能就是蜀锦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蜀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在丝绸之路的千年奇幻漂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讲解员帕里巴克 视频截图

还原后的老官山织机。

通过还原后的老官山织机复制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

游客观看“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

地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腹地的古尼雅遗址。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古老的东方。中国运动员奋勇拼搏,让五星红旗一次次在赛场上冉冉升起。
  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体育盛会,更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盛会——冬奥会期间,在北京举行了各种文艺表演和展览。其中,一件来自新疆的“国宝”引人注目:它既是故宫博物院特展《何以中国》的重磅展品,也是在国家大剧院进行了公演的舞剧《五星出东方》的主题。
  这件国宝,就是在新疆尼雅遗址发现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
  2000多年前,它或许从蜀地出发,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了精绝国,也就是现在的尼雅遗址,被深埋在了茫茫的大漠之中。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日联合考古队在尼雅遗址发掘出了这块织锦,立刻引起轰动,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那时没有人会想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会以2000年前的方式再次被织造出来,并且与它的诞生地成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代考古人的命运,就这样联系了起来。

镇馆之宝
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国宝

  一平方厘米的织锦中,经线密度高达220根,纬线密度也有48根,并且还由5种不同色彩的丝线织成,尽管周围还布展了许多珍贵的织锦,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依然是展厅中最显眼的。
  “这就是我们的镇馆之宝。”3月29日,记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见到了帕里巴克,这个漂亮的维吾尔族姑娘是博物馆的讲解员,为参观者讲解镇馆之宝“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是她的日常工作之一。
  “这块织锦长18.5厘米、宽12.5厘米,上下有6根绢带,是古人射箭时保护胳膊的护具。实际上,古人使用的护具有很多种,这一件是最珍贵的。”帕里巴克说,护膊上织有上下共两排“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字,此外还有凤凰、鸾鸟等珍禽瑞兽以及云纹、星纹等,织造工艺非常高超。
  织锦上的“五星”实际是指金、木、水、火、土五颗星星,这句话的含义是,“金木水火土五颗星同时出现在东方的上空,有利于中原作战。”
  帕里巴克说,“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64件国宝之一,“经考古专家分析,这块护膊很可能是蜀锦,织造完后被运往长安城,经过丝绸之路传播交流到了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也就是现在的尼雅遗址。无论文字还是纹样,都能说明这件织锦的织造规格很高,在精绝国出土可以证明汉中央王朝对于西域地区的有效治理以及丝绸之路的畅通。”
  这件护膊也给了艺术家们无尽的灵感。今年年初,大型舞剧《五星出东方》的“锦绣”等经典舞段登陆B站和多家卫视元宵节晚会,北京冬奥会期间也在国家大剧院进行了公演。

见证出土
齐东方打趣“我带来了运气”

  1995年,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中发掘出一座东汉末至魏晋时期的夫妻合葬墓,墓中出土了一件极其臻美的汉式织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一考古发现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参与此次考古的著名考古学家齐东方曾经说过,在尼雅遗址发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是他最值得自豪的考古经历。
  进入尼雅遗址的前一天,齐东方从新疆和田带回一面五星红旗。一到营地,他就和队友刘玉生将这面旗升了起来,但当时他肯定没想到,他的名字和这面五星红旗成为了这次发掘工作中最大收获的隐喻。
  当发掘进行到8号墓时,考古队员发现顶部有一些散乱的木棒、杂草,照相后清除杂草,便见到了木棺顶部覆盖的毛毡毯,毡毯较厚,上面有花纹,但糟朽严重,一触即破。处理完表层后,大家怀着期待的心情准备开棺。
  棺盖抬起后,考古队员们看见墓内尸体中部的织物中露出一点色彩斑斓的织锦,在沙土掩盖中格外醒目。考古队员慢慢将这块锦翻开,织锦不仅逐渐显露出鲜艳的蓝、白、红、黄、绿花纹,蓝底上还织有“国”“东方”“五星”等白色汉字。最终完整的文字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令在场的所有人感到非常震惊。
  后来,齐东方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总爱开玩笑地说,自己也算是带来了一点运气:“你看织锦上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字,显然是吉祥谶纬之语,其中的‘东方’正是我的名字,凑巧的是我进沙漠时带来一面五星红旗。我的名字、我的到来、我带的国旗和我升旗的缘故,才有中方考古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这一发现,也许这是我最值得自豪的考古经历了。”
  实际上,那次考察发掘中,考古队还有很多重要发现,除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外,还发现了大量精美的纺织品,如“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衾、“延年益寿长保子孙”锦、“世毋极锦宜二亲传子孙”锦等保存较为完整的汉代织锦,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经过多方专家的研究发现,“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是汉代五色平纹织锦,代表了当时的最高工艺,很有可能来自蜀地。

织机模型
填补丝绸纺织技术考古空白

  蜀锦有天下“母锦”的美誉,各种文献、歌赋甚至是墓室的画像砖上,都曾经出现过蜀锦的信息,但由于成都平原温润潮湿,此前一直没有出土过较为完整的织锦实物,因此蜀锦是什么样的,就连考古工作者都有些疑问。
  2012年12月,成都地铁3号线修至天回镇老官山时,触碰到了一批墓葬,一些木器顺着水流到了地铁工地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研究三部主任、成都老官山汉墓发掘队领队谢涛带队对这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对2号墓进行清理时,考古人员在墓室北面底部的淤泥中发现了4部织机模型。“最初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出土时,4台织机是在椁室下方底箱的一侧,因为常年浸泡在水中,因此这些木质和竹制的文物一直处于一种饱水状态。”谢涛在回忆织机出土的情况时坦言,一开始并不知道这是一项能改变已知科技史的文物,“4台织机模型就像船的模型一样浸泡在水里。排水后才知道这是织机,也知道了它的重要性。”
  实际上,老官山汉墓中出土的不仅有4台织机模型,还有数尊织机俑,姿态各异,似乎正在进行不同的工序操作,另外还有摇纬车、经耙、立柱等纺织用具,还原了汉代织锦的工作场景。“在四川汉代墓葬中,像蜀锦这种有机质的东西是很难保存下来的。保存不下来,我们就不知道汉代四川的织锦是什么样的,在新疆发现的织锦是不是蜀锦没有办法用实物进行比较。但是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织机至少能够说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用当时蜀地的织机,是可以做出来的。”谢涛说。
  老官山西汉木椁墓被评选为201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年,国家文物局实施“指南针计划”,开始尝试以其为基础复原汉代勾综式提花机。3年后,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专家用复原出的织机复制出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

汉代织锦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锦长18.5厘米、宽12.5厘米,上下有6根绢带,是古人射箭时保护胳膊的护具。织锦上织有上下共两排“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字,此外还有凤凰、鸾鸟等珍禽瑞兽以及云纹、星纹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周琴 陈光旭 新疆乌鲁木齐报道 图片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