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初盈 将满未满
民俗专家刘孝昌
“小满者,满而不损也,满而不盈也,满而不溢也。”细数凝聚了上古先民智慧又展示了大自然节律变化的二十四节气,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二十四节气中,大小对称的节气有三对,有小暑必有大暑,有小雪必有大雪,有小寒必有大寒。惟有小满节气,只有小满而无大满。
这是为何呢?在不少人看来,这正是古人哲学智慧的体现,是传统儒家中庸之道的表达。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物极必反”。于是,在二十四节气中有小满却独缺大满,充满了禅意和人生哲理。
5月21日,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将至。“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小满指的是此时北方的农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此时,吹过耳畔的风开始变得炎热起来。而“小得盈满”的智慧,不仅蕴含在大自然的时节变化中,也存在于古人的人生智慧中。
“立夏小满正栽秧”,从这句农谚之中,就能够感受到初夏时节农家的辛苦忙碌。昔日,立夏、小满正是栽秧的大好时节,为不误农时,成都城郊的农民都要赶在小满前后,把水田的秧子栽得又快又好,这样才能成活。“于是,农家往往要请一位栽秧能手,俗称栽秧师,第一个下田带领众人栽秧。”民俗专家刘孝昌回忆说。
俗语道,“小满天天赶,芒种不容缓”,从中可见小满时节的分秒必争。而在一片繁忙的地里田间,旧时农家们手上动作不停,嘴上也不会闲着,从农田旁经过,就能听到阵阵歌声。“过去,在小满时节,路过城郊正在栽秧的田边地头,都会听到阵阵动人的秧歌声。”田间劳动辛苦,农民栽秧时头戴草帽、顶着烈日,赤着脚踩在水田里,双手不停栽秧。且要从早上七八点一直忙到下午六七点钟才收工,全身衣裤被汗水湿透。“所以在栽秧时,只有用歌声来解除一些自己的疲劳。”刘孝昌说。
而农家们请来的栽秧师,不仅是个栽秧能手,还是一位吼秧歌的高手。刘孝昌说,栽完两排秧子后,栽秧师为了给众男女鼓劲,第一个开口长声吆吆地唱起歌谣。“栽秧师领头唱道:‘打个哑谜你来猜,啥子结籽高又高?啥子背儿半中腰?啥子老了连盖打?啥子出来棒棒敲?’顷刻间田中正在栽秧的众人齐唱道:‘高粱结籽高又高,苞谷背儿半中腰,豌豆老了连盖打,芝麻出来棒棒敲。’栽秧师又唱道:‘啥子弯弯天上挂?啥子弯弯水中间?啥子弯弯街前卖?啥子弯弯妹面前?’众人齐声唱道:‘月亮弯弯天上挂,牛角弯弯水中间,梳子弯弯街前卖,眉毛弯弯妹面前。’大田里充满一派欢快气氛。”
到了上午十点或是下午三四点左右,农家还会准备“幺台”。“幺台”指的是三餐之外,农家中间给来帮忙插秧的帮工或亲友准备的加餐。“这时众人边吃幺台,边摆龙门阵,议论哪个秧子栽得快,谁的秧歌唱得好,主人家不停地殷勤劝众人多吃点,休息片刻,又下田栽秧。”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在脍炙人口的《春夜喜雨》中,能够发现从数千年前起,成都这个城市的名字,就紧紧与锦缎联系在一起。而四川古称“蜀”“蚕丛之国”,这里桑蚕丝绸业起源最早,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蜀锦更是名扬天下。所以在小满时节,蜀地上的蚕农们自然会祭祀蚕神,感谢大自然的馈赠。
早在农耕时代,祭祀蚕神之俗就极为盛行,在上千年的时间里,仅成都城郊就修建了大大小小多处蚕神庙,用于祭祀蜀地民间信仰的蚕神马头娘。“数千年来,成都织造的蜀锦闻名天下,造就了成都平原农民家家栽桑户户养蚕的景象。给蜀锦织造提供优质天然蚕丝,亦成为传统农民创业的重要经济来源。旧时成都城郊,如簇桥就是千年蚕丝重镇,丝织业十分发达。”
相传,小满为蚕神的诞辰,于是蚕农们会在这一日祭祀蚕神。而早在节气惊蛰前后,蚕蛹孵化时,蚕农们还专门请来蚕神马头娘的木刻像到家,并恭敬地收藏起来。到小满时节,蚕农家的女主人便用蚕神像和用红白纸、柏树枝叶做的蚕花纸一起,贴在正屋墙壁上方,并献上酒水。“多数人家会在酒杯盛满清亮的井水作供摆放在桌前,再点燃香烛,向蚕神马头娘施礼。”
而据《清嘉录》中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可见在明清时期,此时的江南水乡,新丝行将上市,丝市转旺在即。小满时节,旧时江浙一带还会举行“祈蚕节”,也将此日视作蚕神的诞辰,要在这一天祭祀蚕神。
小满将满,小满未满。在这个充满哲理的节气中,体会古人中庸的智慧,炎热的夏日已然近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