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五星出东方》呈现穿越古今的时空想象。
舞剧《五星出东方》剧照。
舞剧《五星出东方》剧照。
舞剧《五星出东方》舞美设计刘科栋。
今年多家卫视元宵晚会上,舞剧《五星出东方》经典舞段倾倒众生,引发线下舞剧《五星出东方》全国巡演一票难求的火爆场景。
近年来,一批以文博、文物为创作素材的艺术作品、创意节目横空“出圈”,让文化内涵丰厚的文物穿越时空,活力四射。锦绣翩跹的舞剧《五星出东方》,就借着新疆和田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让文物“活”了起来,为观众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风采。
5月17日,该剧舞美设计、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舞美设计刘科栋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分享将“躺”在博物馆里的国宝“搬”上舞台的过程。
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成员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发现了一个规格十分高的墓葬,并出土了一个织锦护臂。该织锦护臂由五种颜色组成——白色、青色、黑色、黄色、赤色。主体上,有文字、星纹、祥云纹、凤凰、鸾鸟、麒麟、白虎等,且历经千年,色彩依旧艳丽如初。织锦上八个篆体汉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由北京演艺集团制作的舞剧《五星出东方》,就以“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为题材,讲述了汉朝戍边将领“奉”在精绝古城,与北人首领之子“建特”、精绝首领之女“春君”,从剑拔弩张到并肩携手、从素不相识到深深认同,结下深厚情谊的故事。诠释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结成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主题。
舞台上,婀娜妩媚的“灯舞”,端庄大气的“锦绣”,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备受好评。有豆瓣网友点赞:“戍边的汉将在精绝古城打开了一幅西域社会风俗画卷,这是我所见过的丝路题材中最缤纷绚丽的舞台呈现,从舞美到音乐到情节无不体现多元交融,再现了西域丝路上的古城曾是怎样的一片乐土。”
为了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这样一件参考资料极其稀少的珍贵文物“活”起来,同时又传达出历史内涵、文化内涵、精神内涵,刘科栋和主创团队亲赴尼雅遗址采风。“刚开始提出做‘五星出东方’的故事时,我们想的是从考古这个角度切入,后来发现难度比较大。去了现场采风后,就产生了现在这个故事,既能表达民族团结的方方面面,又能传递人们对精绝古城的想象。”
去尼雅遗址采风前,刘科栋对精绝古城的印象主要来自电影和小说的描述,“当我们真正到了塔克拉玛干腹地,看到尼雅遗址时,发现那里的建筑几乎所剩无几,只有残断的、风干之后的木头柱子,‘梁’几乎没有,佛塔也只剩底座,还有茫茫的沙漠和一些胡杨林。这个场景,给了我们很多艺术想象空间。”
之后,刘科栋等人又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近距离了解尼雅遗址出土文物。“我们看到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的文物原片,了解它的价值,并从中获得灵感。”站在大漠腹地感受到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所带来的真实的情感链接,同时又从和田地区考古史实、当地民情、民族服饰、民族音乐等方面提炼艺术语汇,为刘科栋的舞美设计积累了珍贵的素材,“观众看到的舞剧《五星出东方》中大量的内容、舞美,都是通过实地采风产生出来的时空想象。”
刘科栋认为,相较于影视、话剧等艺术形式,舞剧对文物的表达语汇更为抽象。“但舞美设计又要遵从舞剧这种抽象表达的语汇,整个空间的设计不能太具象。”为了保证舞剧创排的精益求精,刘科栋做了大量“自我过滤”,一次次调整创作方案和风格设定。最终,他在尊重采风真实感受、尊重遗址史实的基础上,精简使用元素,同时运用影像手段,通过冰屏构建起来的信息,叠加在“梁”和“柱”之间,以舞剧表演和布景结合建立起大家对精绝古城的想象。
“这些形象是由当地考古挖掘的那些真实的文物构成的,没有什么杜撰部分。”在刘科栋看来,引发观众想象的,恰恰是这些文物呈现的东西,“舞美设计是以我们看到的或者捕捉到的信息,构建起来的一个视觉形象。舞剧的异域魅力满足了观众对精绝古城的想象,产生了一种古老与现代的时空交错感。”
然而,任何作品创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舞剧《五星出东方》从最初策划到登台演出,花了整整两年时间,仅剧本就改了12稿。在舞美设计方面,刘科栋希望通过精致、简洁、空灵的设计传递出更深层的思考,“我们要以舞台空间的呈现风格,产生时间和空间的力量与魅力。要知道什么场景可以让观众鼓掌,让观众达到感官满足的同时,也要让舞台空间跟剧情、跟表达意向融为一体。戏剧是一个生命体,缺一不可。”
刘科栋的舞美设计作品曾多次参加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以及众多国际艺术节和戏剧节,设计剧目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包括文华大奖、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五个一工程奖等,舞台设计获得文华舞美奖、“荷花奖”最佳舞台设计、话剧金狮奖等。“我在做设计时总会思考——如何让当代观众接受一个属于当代审美的舞台样式。现在的观众很挑剔,因为他们可以看到更多国内外优秀剧目。”
为了设计出符合现代观众审美要求的视觉作品,刘科栋常去打卡国内外前沿艺术展、当代艺术家的装置作品、建筑等。“大量的关注、积淀,会让你更好地贴近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甚至走在前面。”他也常去研究新技术、新材料的表达,“舞台的表达跟影视或者别的艺术门类的表达完全不同,舞台就是在方寸之间造梦的空间。创造幻觉只是其中一部分,大部分则是来源于生活的感受,但舞台表达又是远离生活的,所以我们才会在舞台上创造各种各样的匪夷所思的视觉。”
随着文博热、考古热,“国潮”风起,年轻人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的艺术表达,正在巡演中的舞剧《五星出东方》更是一票难求。看到这样的现象,刘科栋笑言:“现在年轻人可以通过舞剧、音乐剧、综艺节目等艺术形式拥抱、触摸传统文化,这是非常好的。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时尚的手段来将传统文化传递给年轻观众,我觉得是功德无量的事儿。”
舞美设计的古今结合,也让舞台空间透露出一种“新”的气质。“年轻人喜欢用新潮的手段来表述传统的东西,但我们要做的不是迎合,而是多一些全新的、有想象力的、有前瞻性的手段,来引导观众接受剧目所要表达的主题。”刘科栋认为,“创新是每个剧目的共同追求,但这种创新不是盲目的创新,而是在不断自我挑战的同时,满足观众的审美心理和观赏习惯,为观众创造一个合理的充满想象的舞台空间。”
在《五星出东方》中,刘科栋就采用现代化的“冰屏”技术与艺术相结合,让观众产生“千年一日”的时空感。“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们一定要有一种责任感,只是站在故事本身,把这个故事讲圆了,是比较初级的责任。更深刻的责任实际上就是艺术的教化作用,能够引人深思,带动观众来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跟社会的关系,来明辨是非,寻找自己身上人性的弱点,从而修正自己。”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