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蜀地宝藏-
A12 蜀地宝藏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12蜀地宝藏
  • ·芒种 四野皆插秧 仲夏青梅香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芒种 四野皆插秧 仲夏青梅香

《御制耕织图》图据故宫博物院

  芒种到,农事忙。6月6日,农民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钟管镇一处藕田中施肥。 新华社发

  2017年6月,达州市达川区在百节镇乌梅山广场举行首届乌梅旅游文化节。现场上演了一场现代版的“青梅煮酒论英雄”。 中新社资料图

达州宣汉“薅草锣鼓”赛歌会。本报资料图片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6月6日,伴随着日渐炎热的微风,夏天的第三个节气也到来了。芒种的来临,同时意味着仲夏的开启,愈加炎热的温度、越发漫长的白天,都在悄然无声中发生着改变。
  “芒种前后,正是农事的大忙时节。”民俗专家刘孝昌说,这时气温显著升高,且迎来了充沛的降水,空气中湿度增大,非常适宜稻谷作物的成长。农谚常说:“春争日,夏争时。”而其中的争时,指的正是在芒种时节的收种农忙。
  芒种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虽然对于农家来说忙碌又赶时,但人们也能在仲夏的日子里享受时令的美食。譬如在南方,梅子恰逢五六月成熟。可此时的新鲜青梅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在阳光开始变得刺眼的时节,饮一杯带着酸味的梅汤,能调理因闷热天气而变得不好的胃口。

芒种忙忙割 农家乐启镰

  “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芒种是“有芒的稻谷类作物可以播种”的意思。其中,“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种”,一为种子的“种”,一为播种的“种”。“芒种这个节气的意思就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刘孝昌说,其实简单说来,芒种就是“忙着种”“忙着收”。
  在我国南方种植水稻的地区,芒种前后还需要“薅秧”,这是指人们在插秧后不久进行的一次除草拔秧的田间劳作,是为了给秧苗松土。薅秧的动作极为简单机械,或用脚踩或用手拔,于是,在劳累又需要不断重复的动作中,诞生了“薅秧歌”。
  “昔日在成都城郊农村,芒种节气前后正是农民薅秧的大忙时节。秧子转青后,从芒种开始,一般要进行两至三次的薅秧。”刘孝昌描述,薅秧一般是几个或十来个人依次下田各站一翼,成横排摆开,男女都手握秧耙长竿,双臂用力推动前行。芒种前后气温已经不低,农民们在水田里,头顶烈日,脚踩稀泥,汗水把衣裤湿透,特别是劳作到午后,骄阳似火,气温升高,站在田里如同站在热气腾腾的大蒸笼里,不时还有蚊虫叮咬,甚是辛苦。
  “薅着薅着,秧田里一位老农先吼起山歌,接着众人齐声高唱,悠扬又嘹亮、诙谐又豪爽的歌声在田野里回响,可谓声震云天。”薅秧歌的歌词大多是唱农家生活琐事,生动有趣。“在田间,一首首薅秧歌唱开。这边唱道:‘大田薅秧排成排,太阳一出红如火。’那边唱道:‘下田薅秧要数秧,秋收谷子堆满仓。’歌里满怀着对秋收丰产的期盼。”
  在薅秧歌之外,还流传着另一种形式,叫薅草锣鼓。“芒种节气前后在田里除草薅秧时,时兴由几户农户一起出钱请两位歌手唱薅秧歌。在田埂边,歌手一人胸挂扁鼓,另一人手提大锣,两人敲锣打鼓,边打边唱,或一人先唱,或两人合唱,一问一答声震田野。”歌手们的锣鼓声和歌声不仅给在田里薅秧除草的人带来欢乐,还有监督、指导和鼓励作用。

煮酒青梅次第尝 啼莺乳燕占年光

  芒种前后也是青梅成熟的季节,这段时间正好是南方阴雨连绵的日子,所以有“梅雨”的说法。此时的青梅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要加工后才可食用,用青梅制作果酒是人们常用的方式。三国时,就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为国人所熟知。
  “芒种时节,旧时成都周边远郊农村,比如高店子、大邑、新津等地,正是青梅成熟的季节。”刘孝昌说,昔日成都人会选用上好的青梅泡制成果酒,制作时需要加入冰糖,“制作青梅酒,最好是放一层青梅再放一层冰糖,再加白酒,喜欢甜味可多加些糖。”
  不仅是饮食养生,芒种当日也不乏风雅的民俗活动,譬如“送花神”。据传,该习俗与“花朝节”相关。古时的农历二月有庆祝百花生日、祭祀花神的“花朝节”。“花朝节”迎花神,而芒种时已到农历五月间,百花开始凋残、零落,于是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在南朝梁代崔灵思所撰写的古籍《三礼义宗》中,就曾记载道:“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芒种节举行祭饯花神之会。”而在名著《红楼梦》中,也描写了芒种节气“送花神”的场面。
  芒种已至,仲夏已来。夏日象征着热情如火和生命力,不妨尽情享受仲夏独有的惬意时光吧。
  封面新闻记者李雨心实习生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