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龙神祠赵昱铜像。李承志摄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都江堰二王庙都会举行庙会,庆祝“川主清源妙道真君圣诞”,并举行川剧表演,娱乐信众和游客。川西平原各县各乡镇的百姓一大早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烧香,礼拜,围观法会和川戏,热闹得不亦乐乎。然而,这个有着川主、真君(道教对神仙的尊称)双重身份的神是谁,绝大多数人都搞不醒豁,甚至一问三不知。
1991年版《灌县志》记载:“川主会:会期在六月二十四日,传为二郎生日,城乡人民拥至二王庙朝拜。”2018年版《都江堰市民俗志》补充道:“近年来旅游部门因势利导,把六月二十四日办成‘李冰文化节’,使庙会内容更加丰富。”今天若咨询当地民众,他们会说:六月二十四是李冰生日,要朝二王庙。那么,问题来了:六月二十四究竟是谁的生日?川主清源妙道真君与李冰到底有什么关系?
古语云:“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秦蜀郡太守李冰壅江建堰,化水灾为水利,又有治蜀兴蜀等事迹、斗犀伏龙等神话,是名副其实法施于民(法者功也)、能御大灾、能捍大患的人,所以被后世祀为“川主”,完全应当应分。但最早荣膺“川主”美誉的,却另有其人。
清乾隆《江津县志》卷二十一《蜀祀川主》明确指出,最初被官方认证为川主的是隋人赵昱:“按《通志·外纪》载《嘉定志·名宦》云:隋赵昱,青城人,与道士李旺游,累辞征聘。后炀帝征为嘉州太守,时州有蛟为害,昱令民慕舡数百,率千余人,临江鼓喋,自披发仗剑入水,有七人亦披发仗剑入水,随之天地晦暝。少顷,云雾敛收,七人不复出,惟赵昱左手持剑,右手提蛟首,奋波而出。河水尽赤,蛟害遂除。开皇间,挈家入山,踪迹不复见。后有运饷者,见昱乘白马,引白丈,一童子腰弓挟弹以从,驺从如平生焉。唐太宗封为‘神勇大将军’,庙祀灌口。明帝幸蜀,进封‘赤城王’。宋张咏治蜀,蜀乱,咏祷祠,乃得神助;蜀平,事闻,封‘川主清源妙道真君’。今所祀川主者,赵昱也。或谓川主祀秦蜀守李冰,而李冰实无川主事焉。”光绪《广安州新志》卷四十二《川主庙乃赵昱》亦云:“《蜀雅》:隋赵昱,青城人,炀帝征为嘉州太守。时州有蛟为害,昱自披发仗剑入水,斩之,蛟害遂除。唐太宗封为‘神勇大将军’,宋封‘川主淸源妙道真君’。世谓川主祀秦蜀守李冰者,误。”诸如此类,皆一致认定赵昱的川主身份。
对于赵昱的“职称”,清同治《嘉定府志》卷三十二有着不同的意见:“按《隋书》,炀帝末年废州置郡,曰眉山。至唐初,乃复为嘉州。昱官嘉州在大业中,是眉山太守,非嘉州刺史也;《神异传》以为犍为郡,亦非。嘉改犍为不久,且在唐时,非隋也。”不管赵昱是何处的太守,“川主清源妙道真君”确为他的封号无疑。追究起来,这个封号乃是宋真宗遵从益州知州张咏之请求特意加封给赵昱的。
李冰伏龙,实际上是对其治水行为的神化。赵昱斩蛟,亦然。因此,才有《柳先生龙城录》“时嘉陵涨溢,水势汹然,蜀人思昱”之类的情境描写。从神话学的角度来看,嘉州太守赵昱斩蛟的故事或许就是蜀郡太守李冰伏龙传说的“文本再生”。
据说,赵昱斩蛟时才二十六岁。那么,他的生日又在哪一天呢?
清初文学家褚人获《坚瓠集》卷一曰:“六月二十四日为淸源妙道真君诞辰,吴人祀之,必用白雄鸡,相传已久”(注意:古人祭祀李冰,用的是羊);民国《吴县志》卷三十五著录了江苏吴县的“清源妙道真君庙”,此庙所供奉之神即赵昱,并注云:“俗称灌口二郎神庙”,“相传六月二十四日为神生辰”。乾隆《济宁直隶州志》、道光《邻水县志》、同治《苏州府志》均引述明人皇甫汸《长洲志》云:“神姓赵名昱,灌州人也……相传六月二十四日为神生辰,倾城男女奔赴以祈灵贶。”吴县人顾禄《清嘉录》有“二郎神生日”一条,不但引了《长洲志》《坚瓠集》,还旁征了陆灿《常熟县志》等书,用来说明:在吴人眼里,赵昱既是清源妙道真君,也是“灌口二郎神”,由于“民疾病祷之,无不应”(患病者痊愈,即为应),颇有点药王菩萨的意思,所以得到了人们的普遍信仰,且不仅仅限于蜀中。
蜀中之外,最著名的清源妙道真君庙当数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所建的“二郎祠”。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四《东都随朝祠》条谓:“二郎神,即清源妙道真君。在官巷,绍兴年间建祠。《旧志》云:东京有祠,随朝立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七十三《祠祀三·东京旧祠》亦云:“二郎祠:在官巷,绍兴元年立。《旧志》云:东京有祠,即清源真君。”这个二郎即赵二郎赵昱,其祠位于南宋都城临安府(今杭州)御街中段官巷内。寿安坊旧名“冠巷”,俗呼“官巷”。据《旧志》可知:北宋东京汴梁城(今开封)里就有该祠,随宋室南渡又移建在了杭州。
清源妙道真君,可以简称为“清源真君”或“清源”。宋代词人 、书 画 家 杨 无 咎(1097年-1171年)《逃禅词》即有《二郎神(清源生辰)》一首。其中云:“灌口擒龙,离堆平水。”有意无意之间,把赵昱和李冰搅在了一起。
元代,有人作了一篇《清源真君六月二十四日生辰疏》,歌颂的也是赵昱的功绩和神通。民国《什邡县志》录纪某《显英宫创建大殿乐楼碑记》挪借并化用了疏中之语,略云:“如我川主显英王之事迹则可考而知之,姓名则不可考而定者也。何言之?王号大安,李姓冰名,秦孝王时为蜀守:凿离堆,铸铁牛;破浪除妖,随显屠龙之手;含沙射影,特彰斗牛之秀;储仙洞,威全川。其子二郎灵迹数现,厥功亦伟,宋徽宗封为清源妙道真君,父子崇祀灌口,此一说也。”如此这般,又将赵昱、李冰、李冰之子李二郎三人混为一谭。事迹已然纠缠不清,赵昱的生辰日期被嫁接到李冰身上或李二郎身上也就不足为怪了。
清代,有识之士还是分得清李冰、李二郎、赵昱三人的。王培荀《听雨楼随笔》卷四云:“川省各邑皆有川主庙,有以为灌口二郎神者。二郎,秦太守李冰之子,佐父治水有功。冰有祠在灌口,旁有川主庙,土人以为李二郎,对庙有赵公山。按隋赵昱斩蛟在嘉州,或云在犍为,宋封‘川主清源真君’,则川主应为赵公,相传隐于赵公山,故灌口有祠。宋时,二郎庙亦极盛。合为一则误矣,有识者多辨之。”很显然,王培荀(1783年-1859年)看到的格局已同今天的二王庙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了:二郎庙(川主庙)和李冰祠已经合而为一,二郎在前殿,李冰在后殿。
蜀中祭祀赵昱的地方,今犹存乐山市之龙神祠。近日,该祠新塑了一尊赵昱铜像,依然是持剑奋波而出的样子。其实,据“川主清源妙道真君圣诞”之说可以推知,二王庙前殿的二郎神原本应该也是塑的赵昱之像。只不过后来的塑像者受了《封神演义》《西游记》等小说以及《劈山救母》等戏曲的影响,才把二郎神错误地补塑成了杨戬的模样。
为什么这样讲呢?看清代二王庙前殿的变通处理即可明白:当初,殿外回廊左立一柄三尖两刃刀,高3米左右,铁质;右立一头哮天犬,亦系铁质,与三尖刀同为乾隆初道士王来通主持增铸。众所周知,三尖刀和哮天犬都是面生三目的杨戬之标配。而赵昱曾是灌口二郎神,显然已不被王道士所了解了。
然则,赵昱为何叫二郎呢?答案就藏在《柳先生龙城录》卷下《赵昱斩蛟》“赵昱,字仲明,与兄冕俱隐青城山”一句之中。赵昱字中有“仲”,是排行老二的意思,他前面有个叫赵冕的哥哥,所以称赵昱为二郎。《柳先生龙城录》虽然署在柳宗元名下(实为宋人王铚所著,而假托柳氏大名),但毕竟不是通俗作品,王道士大概率是没读过。
二王庙的对岸是大面山,因赵昱又得名赵公山。所谓“与兄冕俱隐青城山”是就大范围说的,具体则在赵公山。二王庙所在的玉垒山坐落于灵岩山下,清代人却呼为“青城之玉垒”。紧邻青城山的赵公山,当然也是“八百里青城”的一部分。倘若按照当代行政区划来看,古人所称青城山实际上地跨了今都江堰市、崇州市、大邑县及汶川县相邻地区,真可谓西南群山之中的“广大教化主”。
兴许是将“赵仲明”与“赵公明”弄混淆了,现今一般人认为赵公山是赵公明的归隐处,赵公山是成都的财神山。殊不知,前人众口一词,均认为赵公山是赵昱隐居之山。例如,黄廷桂等监修《四川通志》卷二十三《灌县》曰:“赵公山:在县南九里,隋嘉州太守赵昱居此,有道术,斩蛟治水。”嘉庆《四川通志》卷十《舆地·山川》“赵公山”条全抄此文而不改;《四部丛刊》清史馆进呈钞本、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三百八十四《成都府一》只在“县”前冠一“灌”字,其余也照搬照抄。又如,嘉庆《汉州志》卷十四《祠庙》曰:“灌县南九里赵公山,以赵昱得名。”这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可见乃是共识。
青城人,灌州人(灌州、灌县、灌口,均系都江堰市旧称),赤城王(青城山又名赤城山),似三实一,换今天的话说,赵昱就是都江堰人。可遗憾的是,今天的都江堰全域却没有赵昱的“落脚”之地。二王庙、赵公山,都曾是赵昱的道场,如今却被集体遗忘,除了曾经的庙名(乾隆《灌县志》、嘉庆《锦里新编》等书皆称二王庙为“二郎庙”)和二王庙每年应节所悬挂的横幅(“隆重庆祝川主清源妙道真君圣诞”)偶尔令有心人思索之外,很多历史细节恰似玉垒浮云,眼看就要飘得无影无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