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蜀地宝藏-
A12 蜀地宝藏 下载PDF 下一版 上一版 |
A12蜀地宝藏
  • ·明代名宦鸿儒周洪谟与富顺之缘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明代名宦鸿儒周洪谟与富顺之缘

清乾隆二十五年《富顺县志·艺文》载周洪谟《明伦堂碑记》。

  

□刘刚
  说起周洪谟,《明史·列传第七十二》有载:“周洪谟,字尧弼,长宁人。正统十年,进士及第。授编修。博闻强记,善文词,熟国朝典故,喜谈经济……将殁,犹上安中国、定四裔十事。”全传记共603字,详细介绍了周洪谟的生平经历和40余年的仕宦生涯。
  经查史料,周洪谟是明代四川布政使司叙州府长宁县(今宜宾市长宁县)人,生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卒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去世后获赐谥号“文安”。他从小勤奋好学,25岁参加乡试名列第一,次年参加会试,以一甲前三名的成绩,被皇帝钦点为榜眼(第二名),接着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经历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五朝,先后担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今学校校长)、礼部尚书等职并加封太子少保,是享誉明代的重臣名宦。此外,周洪谟博学多才,“举凡六经诸史、古今诗文,以至医卜老释之说,无不深究”,素有“明代通儒”之称。
  殊不知,就是这么一位学识渊博、身居显位的人,竟然与富顺县还有多次相近之缘。

壹 与富顺风物人文之缘

  在明代,周洪谟的家乡长宁县与富顺县同属叙州府管辖,两地一南一北相距百余里,是名副其实的邻近之县。正因这样,两县人员往来密切,相互研学观光早成常态之势,而周洪谟到访富顺确有县志可查。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叙州知府何源濬为《富顺县志》作序时称“富邑辖于叙(州),较他邑称为胜地”。后来,著名知县段玉裁在续修《富顺县志》时,也称“县带洛而衿江,山气佳秀,典午(代指晋朝)以后才俊蔚起,文物称最盛”。可见,富顺的风物在川南确实值得称道。
  其实,早在明正统年间,陕西咸宁籍富顺知县李真在创修明代首部《富顺县志》时,就曾亲自题咏“富顺十景诗”,即《古井咸泉》《泮宫丹桂》《北岩石洞》《东津舟梁》《劝农仙境》《澜崖渔歌》《万寿晓钟》《凌云夕照》《南浦晴岚》《西湖夜月》。这10首诗相当于写了10个景区,也从侧面证明了正统年间的富顺同样“较他邑称为胜地”。不可否认的是,“十景诗”的发布为富顺带来了更大的光环效应,引得无数文人雅士、墨客骚人纷至沓来,随即又催生出《青山锁峡》《釜水环江》《月崖甘泉》《翠屏天榜》《马脑乾关》等新的“江阳十景诗”。
  其中,《青山锁峡》所咏之青山位于富顺县南部,与长宁县相距更近。青山为富顺四大名山之一,因其林木深秀、天际浮青、四时一色而闻名。更绝的是,山之中段有一个“俨若瞿塘”的峡口,两岸高峰耸立,对峙如门,仰天一线,故有“青山锁峡”之盛景。在青山峡附近,先后建有大定寺和金田寺两大名寺。据富顺旧志记载,大定寺最早修建于元泰定年间(1324年-1328年),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又由一名为如善的和尚进行重修。金田寺则更加充满神奇色彩,传说明代建文皇帝曾云游至此,分别有程济和《建文金田寺诗》与刘莅《建文从游十一先生记》为证。后来到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金田寺得到重修,并新塑建文帝像。尚书周洪谟曾为大定寺作记,也曾在金田寺留有八景诗并序,可惜这些宝贵的诗文并未流传下来。但可以肯定的是,周洪谟不仅曾到富顺游历,还曾为富顺留下过游记类文字。
  通过进一步细查富顺旧志,发现周洪谟尚有《明伦堂碑记》(又名《重修明伦堂记》)一文得以刊存保留。一直以来,明伦堂是富顺文庙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供读书、讲学、论道之用,历代富顺主官都重视其修缮管理。明成化年间,先后有山东籍知县李嵩(字朝用)、江西籍知县梁文(字光辅)对文庙及明伦堂进行整修。特别是梁知县,“修明伦堂,展学地十丈,造石香炉等”,专门拜请尚书周洪谟为其作记。向来尊孔崇儒并视教育“有禆风教”且“以正人心”的周洪谟欣然应允。他在《明伦堂碑记》中交代了写作此文的背景:“往岁,县尹李君朝用尝葺庙学,令尹梁君光辅以名进士继之,毕其所未毕。旧棂星门以石易木,旧爵盏以铜易锡,展学地若干丈,资费若干百,立育才坊,立丛桂坊,造石香炉,凡既备矣,乃来求记于予。”
  周洪谟在文中特别指出:“道,不外乎五伦而已。尧、舜、禹、汤、文、武以之师天下,孔子以之师万世。师天下者,必尽人伦之至,以建极于上,而又设学、校、庠、序之教,以明伦于下。师万世者,虽不得师天下之任,而推明群圣之道。笔之经以诏万世,使师天下者必法之,以建极明伦也。”周洪谟阐述了以“道”师天下、师万世的重要性,这既是以道德立国的明王朝所要求,也为明代富顺办学提出了方向。
  他进一步强调:“予惟学制,讲道有堂,肄业有斋,会膳有房,习射有圃,堂之前建大成殿,及大成门,及左右两庑,塑先圣、四配、十哲及门弟子、历代名儒像,凡百有二十五。春秋必祀,朔望必谒,后进之游乎此者,晨夕密迩,宫墙之下,恍然如亲炙于杏坛之上,岂可聚谈旷日而已哉!必尊师亲友,即经以明道而践之身,以孝其亲,以敬其长,以睦其宗族,以信其朋友。他日,见试于国,以之忠君,以之庇民,以之修政事,以之树声绩。则于斯学,岂不为有光乎?于戏!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讲之明,践之力,道在斯矣。故因斯学之新而推本国家道化之意,以为诸进勖。”
  《明伦堂碑记》一文,周洪谟站在礼部尚书的角度,结合学校教育对以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为核心的“五伦”关系进行深刻论述,体现了其“以道学治天下”的理学思想和“学校之制,明人伦,革人俗,成人材”的办学方向,无疑对“才子之乡”富顺的县学教育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周洪谟为文庙明伦堂作记,也是朝廷高官关心关注富顺教育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贰 与富顺才子之缘

  自古以来,富顺县盐业经济发达,引领文风日趋鼎盛。特别是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修建文庙以来,涌现出一大批才子。其中,仅宋代就产生进士67人,至明成化年间进士又累计增加至近百人,出现“景泰十才子”之一的晏铎等人才,为富顺县赢得“才子甲西蜀”“富顺多才子”“才子之乡”等美誉。
  相比之下,同为产盐大县的长宁县的进士却甚为稀少,这让同时代的周洪谟羡慕不已,于是他在为富顺所撰的《明伦堂碑记》一文中感叹道:“四川郡县学百有三十余处,而人才之多、风化之盛,未有过于富顺者也。予尝参稽宋《舆地纪胜》《寰宇记》,元《大统志》诸书以修郡志,是以知之。迨至国朝,士之登甲第以出身为尚书、任侍郎列朝,署官藩郡者,咸有其人。”
  周洪谟所谓“士之登甲第以出身为尚书、任侍郎列朝,署官藩郡者”,就包括正统戊午解元、壬戌进士、刑部侍郎黄仕儁[jùn]和正统戊辰进士、礼部尚书李本等31名县进士,他们都是500多年前的富顺人杰。这些富顺籍进士,与周洪谟先后因缘际会于明代官场,甚至同朝为官。笔者以为,同为叙州同乡,相遇他乡没有不相识相交的道理。这其中,黄仕儁比周洪谟早3年“登甲第”,李本比周洪谟迟3年入朝堂。巧合的是,黄仕儁与周洪谟都是乡试解元(第一名),李本与周洪谟都担任过选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等职,有同郡老乡之谊。文图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