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2 宽窄巷-
A12宽窄巷
  • ·入窑一色,出炉万彩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80后制陶大师韩春寅:

入窑一色,出炉万彩

会理绿陶传承人韩春寅。

韩春寅的绿陶作品

会理绿陶老窑。

韩春寅在指导他的传承人。

  泥巴+矿物质+烈焰,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的凉山会理绿釉陶瓷制作技艺,制作过程堪称神奇。在1260℃的高温之下,矿物质熔化后,顺着陶器肆意流淌,窑变出千变万化的花纹。
  点火开始后,窑变就在高温下进行。不过,它不受人的思维控制。就算一开始加工的陶器一模一样,也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可能它美轮美奂,是一个精品艺术品;也可能,它变为一堆废渣。
  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会理绿陶传承人韩春寅说,由于全手工叠加天然矿物质因素,绿陶成功率极低,每次开窑如同开盲盒,有惊吓,但更多的是惊喜。

制陶世家
“韩门”三代出两大师

  会理绿陶是在历史的烟尘中打捞起来的非遗。尽管它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但是,也历经了成为“弃子”的历程。
  1952年前,会理绿陶制作以家庭作坊为主,当地从事陶瓷业的共48户、127人,有各式陶瓷窑12座,年产日用生活陶瓷制品30余万件,多销往云南元谋、永仁、禄劝等县。
  把绿陶“打捞”上岸,并赋予它新生命力的,正是土生土长的会理人韩春寅一家。
  韩春寅说,他是玩泥巴长大的。他还记得,五六岁时,他推倒家里老窑上的一口缸,缸子顺梯窑滚落,摔得粉碎。父亲朝他咆哮:“你这是撕碎了300块钱。”吓得他大气不敢出。韩春寅家可谓会理绿陶世家,爷爷韩正学是当地有名的制陶工匠,曾担任会理美术陶厂的车间主任,被评为省劳模;父亲韩进富和他,都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绿釉陶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
  一“门”出两代大师,靠情怀与传承让绿陶“绝处逢生”,又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进程中,焕发出了生机。
  今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省委明确要求凉山“统筹做好资源能源、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三篇大文章’”。文化旅游是凉山的独特优势,要做“活”文化旅游这篇大文章,加快建川博物馆聚落等项目建设,打造四川文艺副中心,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州。
  发展方向已明,已建有一间民间博物馆的韩春寅更有理由相信:下一步,会理绿陶将焕发新风采。

独一无二
80后坚定了传承的决心

  虽说韩春寅玩着泥巴长大,但其实家人并没有想过让他做这一行。“在很长一段时间,绿陶的日子并不好过。”韩春寅说,1994年,以绿陶为主营业务的集体企业四川会理艺釉厂难以为继,转卖给了他的父亲。6年后,会理美术陶厂也解体断烧。
  为了不走这条老路,大学他念的是工商企业管理。毕业后,在外面闯荡了一年多,跑过业务,卖过保险。
  就在绿陶处境江河日下时,我国对非遗的保护如火如荼地开始了。据学术论文《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历史演进》一文介绍,2006年9月14日,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机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挂牌成立。2009年12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央补助地方专项资金使用与管理的通知》;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施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奠定了制度保障。
  韩进富看见了会理绿陶的下一个春天,便安排韩春寅去四川美术学院,师从唐英教授,系统学习与陶器相关的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
  唐英教授告诉韩春寅,会理绿陶和景德镇瓷器最大的不同,在于会理绿陶具有不可控性,正因为不可控,烧制出来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种独特的魅力,让我着迷。”韩春寅说,他希望他制作出来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举世无双的。
  求学期间,韩春寅始终被“烧制绿陶要用不同的矿物质,经过高温烧制后,产品是否环保”这个问题困扰着。为了解惑,他偷偷从家里带走了四五件年代久远的绿陶到成都,请专业机构检测。
  “我以为照个X光,或者钻个孔就可以检测出来,结果对方说要砸碎。”韩春寅说,这个要求让他很纠结,毕竟有几件是从爷爷辈就祖传下来的老物件。最终,他勉强说服了自己,选择了破坏性检测。“最令我满意的是,结果表明新老绿陶都符合环保要求。”他说,这也坚定了他将会理绿陶传承下去的决心。

父子联手
让沉睡的非遗“活”起来

  2011年,25岁的韩春寅回到家乡,与父亲联手创业。
  在合作时,80后的儿子与50后的父亲理念发生了剧烈的碰撞。父亲希望走传统路线,生产泡菜坛子、花盆、土碗等生活用常规绿陶产品;而韩春寅希望利用窑变的艺术效果,生产艺术品,或者附加值更高的茶具、花瓶等。
  最终,父子和解,走上非遗+旅游的发展之路,让“沉睡”的非遗资源“活”起来。
  韩春寅介绍,制作绿陶共分为8个大环节、72道小工序。“最难烧制的就是窑变山彩。”他补充道,由于采用的天然矿物质里杂质多,在高温下产生化学反应千变万化,因此,他并不能预估每一件作品出来的成品如何,也不能预估成品的成功率有多少。
  这种不确定性,让每一窑都充满了变数。最难过的,莫过于打开窑门后发现一整窑的绿陶全部失败。
  “入窑一色,出炉万彩”“三分靠人,七分靠窑变”,这让他对这份职业多了一份敬畏。
  成功概率到底有多少?韩春寅说,像他这样水平的师傅,也最多能保证每次烧窑都只能达到10%左右的成品率。
  “每次开窑如同开盲盒,有惊喜,也有惊吓。”他说,如今自己早已百炼成钢,就算全部失败也不会被“惊吓”了。
  带给他最大惊喜的,是他和父亲创作的作品《窑变山彩莲台罐》曾在第六届四川省工艺美术精品展上荣获金奖。有人愿出资40万元购买,被他父亲拒绝了。如今,这个作品成了镇店之宝。
  近年,韩春寅依托绿陶,建立了绿陶文化产业园,创建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还开起了茶馆和民宿,创建了会理绿陶博物馆(收藏了上百件陶器,最早的产自汉代)、绿陶研究所,系统性地研发、制作、展示、传承会理绿陶制作技艺。
  非遗的传承离不开人,韩春寅说,他愿意打破门户之见,广收天下热爱会理绿陶的弟子。目前,两位大学生传承人紧跟他的步伐,拜他为师,把这门千年技艺传承下去。
  

封面新闻记者 席秦岭 周翼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