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6 宽窄巷-
A16 宽窄巷 下载PDF 上一版 |
A16宽窄巷
  •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铁画银钩的岳飞法书(二)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铁画银钩的岳飞法书(二)

岳飞画像

岳飞三札拓片。

《凤墅帖》

  

□祝勇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后,那些功高爵显的中央大员们,被宋太
  祖好言相劝,打发到地方上当节度使去了,但节度使同样不让皇
  帝省心。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唐朝“安史之乱”,就是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的,叛军一度攻入唐都长安,几乎灭亡了大唐。赵匡胤自己,也是以节度使的身份夺权的,因此,对于“节度使”这个职位,他格外敏感。


崇文抑武
涌现大批政治家和文学家

  赵匡胤对付节度使的方针有二:一是将节度使手下最勇猛的士兵调至禁军,同时指派文臣担任转运使,从而剥夺了节度使的军权与财权。二是任命朝臣到各州担任“通判”,作为州级行政事务的监督者,在通判的制衡下,刺史不能独断专行。苏东坡曾在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到杭州担任通判,欧阳修的另一位弟子曾巩也曾被贬至越州(今浙江绍兴)担任通判。
  赵匡胤驾崩后,赵光义在“斧声烛影”的悬疑中当上了大宋王朝第二任皇帝,是为宋太宗。2012年,笔者与中央电视台导演余乐合作,拍摄八集历史纪录片《案藏玄机》(中央电视台2014年播出),专门讲到“斧声烛影”。
  “斧声烛影”这一谜案,玄机很大,以至于一千多年后,我们都看不清赵光义的皇位是怎么取得的。由于赵光义的权力来路可疑,让他始终处于权力正当性的焦虑中,对于掌握军权的人,就更不放心。于是他继承赵匡胤的遗志,继续削减节度使的兵权,在他即位的第一年,就免去了七位节度使的职位,除了“生活待遇”不变,其他一切都变。显然,这是一次小规模的“杯酒释兵权”。宋太宗还向各地派遣“知州”,以大幅削减武人刺史的权力。
  宋人开创了“文官典兵”的制度。文官典兵,从根本上扼制住了武将的权力。这样的一种制度,现代很多文明国家仍在使用。加之宋代帝王对于文化事业、科举人才的推崇,这就使得北宋发展到了宋真宗、宋仁宗时期,社会风气崇文抑武。
  一切好像又回到了大唐王朝“十八学士登瀛洲”的时代。
  大宋王朝政权的合法性,不再只依赖赤裸裸的武力来维持,而更依靠文化的力量,知识、思想与信仰成为崇拜的对象。仅在11世纪一百年内,就“突然”出现了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如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强劲的文化能量,他们是:柳永、范仲淹、晏殊、欧阳修、苏洵、邵雍、周敦颐、司马光、王安石、沈括、程颢、程颐、苏轼、苏辙、黄庭坚、李清照、张择端等,把儒家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对中国之后一千年的文明走向产生至为深远的影响。
  宋太祖谆谆教导他的武臣:“今之武臣欲尽令读书,贵知为治之道。”即使是宋代的武举考试,前来赶考的武考生,也要考核文化成绩。武将从文,一方面是考试选拔人才社会大环境所逼迫,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日后的升迁考虑——一个目不识丁的武将,在宋代官僚体制中,将永远被人轻视,若要升迁,难度很大。于是,那些五大三粗的武人,纷纷开始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至于写一手好字,这当然也是必须的。


能文能武
武将也能提笔写诗

  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召集禁军高级将领到秘阁饮宴观书,教导“武将知文儒之盛也”。在这种时代风气下,连武将都要附庸风雅,表示自己有“文学涵养”。《青箱杂记》里记录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宋太宗在宫中宴请群臣,却只要求文臣赋诗庆贺。武将曹翰有点不服,说:我也是幼年学诗啊。宋太宗笑曰:卿是武人,就以刀字为韵吧。曹翰于是挥笔写道:
  三十年前学六韬,
  英名常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
  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
  眼明犹识阵云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
  羞睹盘花旧战袍。
  诗中说,自己学习兵法三十年,当年披甲从军,不是因为家贫卖刀,而是保家卫国,如今自己臂力尚可拉开硬弓,眼力尚可辨识阵云,却什么事都做不了,只能站在秋风扫过的庭前回想旧日的荣光,没脸再去面对昨日的战袍了。
  宋人对书法艺术怀有深深的崇拜,宋太宗曾于淳化三年敕刻一部《淳化阁帖》,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
  《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总共十卷,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被称为“法帖之祖”。其中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就占了五卷。故宫博物院出版的大八开套装十八卷《王羲之王献之全集》,很大程度上仰仗着《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摹刻后,全国各地很快掀起了传刻的热潮,让这部“法帖之祖”生出了许多“孩子”,形成了以《淳化阁帖》为“祖帖”的刻本系统。只是这些“孩子”出生以后,一代一代的繁衍,支系众多,祖本却在北宋就已损佚,至今未见可信的祖本传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淳化阁帖》多达六十三种,其中十卷全者达五十种,清朝时大多存于懋勤殿。最著名的,是懋勤殿藏宋拓《淳化阁帖》十卷(文物号:故字4678号),纸墨皆为宋代,底、面包天华锦,封面有驼色皮纸题签,每卷末皆有“淳化三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旨摹勒上石”篆书刻款,为《淳化阁帖》罕见珍品,20世纪70年代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202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故宫博物院藏〈淳化阁帖〉版本展》虚拟展览,让《淳化阁帖》的子子孙孙有了一次跨越时代的聚会。


兼资文武
岳飞文采不让文人雅士

  如此我们就可以理解,“起于白屋”“擢自布衣”,又出入沙场的岳飞,为什么兼资文武,能诗善词,还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文采风流,丝毫不让文人雅士,几乎是全能冠军了。
  读岳飞孙子岳珂的《宝真斋法书赞》,书中讲岳飞的书法:“先王(指岳飞)笔法源于苏”,还说岳飞“景仰苏氏,笔法纵逸”。从岳珂记载里我们知道,岳飞写字,是以苏东坡为楷模的。苏东坡的字,是公认的“蛤蟆体”,扁而斜,他的学生黄庭坚开玩笑说,像“石压蛤蟆”。
  2013年,笔者在上海图书馆看“一纸飞鸿——上海图书馆藏尺牍文献精品展”,终于在南宋《凤墅帖》里,看到了岳飞亲笔书写的三通尺牍,称“岳飞三札”。
  在宋代,除了皇家法帖,许多私人藏家也纷纷刻帖。他们有财力,可以收藏名人手迹,但他们都很大公无私,不愿专美于己,而要天下共美,所以在宋代,收藏家刻帖成风,甚至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学问——帖学。米芾晚年就曾将他收藏的晋人墨迹两次刻帖。《凤墅帖》是南宋曾宏父所刻,共四十四卷。只不过这部刻帖的全帙早已失传,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是它的宋拓本残卷,全世界只有这么一帙,它的珍贵,就无须多言了。
  《凤墅帖》是南宋人集刻的宋朝人的墨迹,被称为“中国首部断代帖”。它让我们领教了宋代艺术的那个璀璨而强大的时代,那是中国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当代”,笔者在《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一书里称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宋朝的“当代”那么富有,就连这一私家刻帖的《凤墅帖》里,都汇集了晏殊、范仲淹、黄庭坚、苏舜钦、辛弃疾、范成大等近百位“大咖”的法书手迹。其中的大多数帖子,都是曾宏父根据自己家藏和借来的真迹原本上石刻出来的,刻工十分精细,所以比起那些经过了反复翻刻的刻帖,它的可信度要高出许多。
  “岳飞三札”,收录在《凤墅帖》“续帖卷第四”里,这三札分别是《致通判学士帖》、《已至洪井帖》和《平虏亭记帖》,是由岳飞书法真迹摹刻的。
  假若我们把“岳飞三札”与苏东坡的法书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新岁展庆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渡海帖》等放在一起比照,很容易发现岳飞的书法就是苏东坡书法这个“妈”生下的“亲儿子”,由此可以看到苏东坡书法“遗传”基因的强大,尤其在宋代,他和他的学生黄庭坚,在书法领域完全形成了一种垄断性的统治力。

《故宫的书法风流》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