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4 要闻-
A4要闻
  • ·数字赋能让蛋鸡养殖更“智慧”
  • ·“数字管家”助力青川白茶精准管护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数字赋能让蛋鸡养殖更“智慧”

养殖技术员人均养12万只鸡,效率比传统模式高3倍

8月4日,夏元培和另一养殖人员在检查当日生产的鸡蛋。

  8月4日上午8点,乐山市夹江县吴场镇一蛋鸡养殖园内,工人宋大明刚完成全身消杀,正走向他负责的育雏区舍,开始照料5万只雏鸡的工作。
  比起工人众多的传统养殖场,这个园区内却少见工人走动。记者了解到,该园区正运用数字技术进行蛋鸡养殖,养殖技术员人均能管理12万只蛋鸡,养殖效率比传统方式高了3倍左右。
  目前,首届数字乡村创新设计大赛报名正在进行中,面向全社会征集数字乡村建设优秀方案。该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正着手以园区的数字化建设为主题准备作品报名参赛。

人“养”设备设备养鸡
数字化让养殖效率提高3倍

  8月4日上午8点,宋大明在完成全身消杀后,走向他负责的育雏区2号鸡舍,开始照料5万只雏鸡。其间,运粮车经过他身边,将饲料运进育雏区。宋大明指着车和前方的料塔介绍,“这个鸡舍中的小鸡一天要吃3至4吨饲料,过去要人工把饲料一袋袋扛进料桶。现在饲料车直接把饲料倒进料塔里,到时间设备自动就喂了。”
  宋大明今年56岁,从事蛋鸡养殖已是第八个年头,先后经历了传统和现代两种养殖模式。“传统养殖场养5万只雏鸡要配4个人,而我们园区只配1个人就能轻松管下来。”宋大明笑着说,算下来,光是人员方面,数字化就让养殖效率提高了3倍。
  鸡苗在育雏区培育约3个月后,就会转移至蛋鸡区。30岁的夏元培负责成鸡区的一栋鸡舍,“我一个人要管一栋鸡舍、12万只蛋鸡。”他说。
  夏元培介绍,现代化鸡舍其实是通过人“养”设备、设备养鸡的模式运作。转几个旋钮,预先设定好程序,机器就能自动完成一批鸡的饲养,工作强度并不大。养殖人员从繁复的基础操作中解放出来,重点是关注整体养殖环境和鸡群状态。
  作为园区内较年轻的员工,夏元培面对的数字化工作内容要多一些。每天,他需要通过园区自研的数字蛋鸡APP监测分管的鸡舍。对数字化养殖,他的感受也更深一些,“数字化是所有行业的趋势,包括养殖行业。数据能反映现象背后的问题,也能帮助我们沉淀经验,从而去预判未来,提前做准备。”

打造粪污综合处理中心
探索解决养殖业排污难题

  当日,正赶上园区隔天一次的鸡粪处理,宋大明和夏元培都要忙一些。通过机器一键除粪、运输后,园区内的养殖粪便将转运到5公里以外的处理中心,和秸秆等辅料一同加工成有机肥。这,是园区正在探索解决养殖行业的排污处理难题。
  据四川省畜牧业协会蛋鸡产业链分会数据,四川蛋鸡存栏共有3500万羽左右,其中乐山约1000万羽,占比近30%,在四川蛋鸡养殖产业中地位举足轻重。“许多养殖场还采取的是传统养殖方式,需要在排污处理上加以改善。”园区运营公司四川厚全生态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郑瑛说。
  当前,该公司正在和当地政府积极对接,共同打造粪污综合处理中心,同时处理养殖业的粪污和农业的秸秆,制成有机肥反哺种植业,解决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壤贫瘠、土壤板结的问题,实现种养循环、生态可持续发展。在园区的影响带动下,当地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新高。

生产全流程可视可控
让蛋鸡养殖“看得见”

  当日上午,园区的输蛋线照常启动,当日新产下的鸡蛋经自动化生产线输送、分拣后,进入后续包装和销售环节。这一切,都被数字系统指挥和记录着。
  郑瑛透露,凭借数字技术赋能,该示范园已经是四川存栏规模居前的蛋鸡养殖场。“我们要把传统的农业再做一遍,做成工业化、智慧化、现代化的数字农业。将全生产流程数字化,及时采集和录入数据,让农业生产‘看得见’。数据经归纳、研究后,再帮助经营者做决策,这样就改变了过去蒙头干、‘看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模式。”郑瑛总结。据了解,园区探索实践后,将尝试把这套数字养殖模式推广至当地更多的蛋鸡养殖场。
  事实上,不止乐山市夹江县吴场镇,全国许多村镇都在探索用数字技术迭代当地产业。而6月24日首届数字乡村创新设计大赛正式启动,也为各村镇的数字乡村建设带来新契机。目前,大赛仍在火热报名中。据悉,此次参赛者需选择国内任一村落,以与乡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或多个场景为背景,因地制宜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创新设计。
  大赛作品征集评选分为启动、征集、初赛、决赛、颁奖五个阶段,作品征集8月24日截止。本次大赛奖金总额高达100万元,单项作品设计者或团队最高可获得30万元现金大奖。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旭强 梁家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