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成都锦江放河灯。
成都倡导中元节文明祭祀。
“今朝道是中元节,天气过於初伏时。”
立秋过后,气温仍处于“三伏天”的炎热之中,风中夹杂着丝丝热意,提醒众人盛夏未过,凉爽的秋天还没到来。在高温之中,人们迎来了敬祖尽孝、追思先人的中元节。
8月12日,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也就是人们俗称的“七月半”。在部分地区,也将农历七月十四日视为中元节。说到中元节,不少人可能要倒吸一口冷气。一句俗语“七月半、鬼乱窜”,让这个节日镀上了一层阴森可怕的底色,有了“鬼节”这样看似恐怖的别称。
从历史的长河中望去,中元节其实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之所以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随着时间演变,该节日融合了民间世俗、道教、佛教三种文化,逐渐兴盛,并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祭祖尽孝、追怀先人、放灯祈祷……在中元节这一天,人们追思逝去的先人,适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把丰收的喜悦一同与祖先分享。
“七月十五日,诸寺建盂兰盆会,夜於水次放灯,曰放河灯。”在明代古籍《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能够看到中元节之夜,古人们在河中放灯的景象。此外,清代潘荣陛所著的《帝京岁时纪胜·中元》也写道:“每岁中元建盂兰道场,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灯,使小内监持荷叶燃烛其中,罗列两岸,以数千计。又用琉璃作荷花灯数千盏,随波上下。”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在清人庞垲所著的一诗中,也能看到在中元之日,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
中元节放河灯,可以说是这个节日中人们所熟知的习俗之一了。而放在水上的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在月亮刚刚升起的时候,人们将自己做的河灯点燃,放置在流动的河水中,让其顺水漂流消失在远方。人们以放河灯的形式祭祀先人,表达对逝者的悼念,寄托对亲人的缅怀之情。同时,也祈求未来的幸福平安,希望顺着流水送走灾祸与疾病,没病没灾,一家老小幸福安康。”民俗专家刘孝昌说,旧时成都,人们选择在中元节这一夜在江安河畔的金花桥下放河灯。当然,沿河顺水放河灯祈福的,还有世代居住在江安河边的农家。“每当农历七月十五,或者乞巧节、中秋节之夜,每当河灯沿河漂流之际,与过往的行船相遇,船都要主动避让,让河灯从船身两侧漂流而过,因为人们把河灯作为一种祈求吉祥幸福平安的象征。”刘孝昌说。
中元节前后,恰逢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立秋。在古代,人们将立秋视作秋天的开始,而秋季又是收获的季节,所以这个节日,人们可以享用许多美味的吃食。
譬如,不少地区都会选择在农历七月半这一天吃鸭子,更以鸭子为祭品用于祭祀祖先。据民间流传,因鸭在水中游,取其放河灯祈祷之涵义。但也有说法表示,“鸭”谐音同“压”,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民间也有俗语说:“七月半吃只鸭,万事不用怕”。
当然,抛去古人为鸭子赋予的含义,在这一时节吃鸭也是正当时。因为此时鸭肉肥美,立秋到来又意味着凉爽的秋日即将来临,鸭肉不温不热,是清补的佳品。人们常说:“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可见古人认为农历七月半时候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
其实,中元节的文化内核一直都是“敬祖尽孝”。古代民间也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古人在这一日祭祖。“七月半”时节正值农作物收获,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东京梦华录》有载:“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所以,不必惧怕“七月半”的到来。在这一日,人们“敬祖尽孝”,追思逝去的亲人,而该节日之所以能延续至今,也是因为人们对先人的缅怀和追念前贤的情感从未间断。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