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气膜实验室核酸检测应急队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队副队长周攀:
周攀
刘玉萍在缓冲医院护理病人。
8月31日,周攀所在的四川省气膜实验室核酸检测应急队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队刚完成支援海南的任务回川,9月2日,气膜设施设备从琼到川后,全队人员克服困难连夜搭建实验室,在龙泉驿区的全力配合下,24小时内就使气膜实验室进入运行状态,日检测能力达到5万管。
核酸检测的质量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而作为四川省气膜实验室核酸检测应急队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队的副队长和质量控制员,周攀脑海中的“弦”一直紧绷着。
队员实行四班倒,每六个小时就可以替换,作为副队长和质控员的周攀必须24小时待命。“在临床检验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质量控制,从标本采集、处理到送检、检验,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均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周攀说。在团队的高效配合下,样本在实验室周转的时间越来越短,“刚开始可能需要七八个小时出结果,现在四五个小时结果就出来了。”
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一直延续到现在,从支援海南到成都战疫,周攀及团队已连续作战1个多月。
9月19日,随着成都全市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周攀所在的方舱实验室也即将休舱,这意味着他和同伴终于可以好好喘口气了。
“妈妈,生日快乐!我不能和您视频了,我马上要参与大规模的核酸检测。”8月29日,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工业四一六医院肾内科护士刘玉萍下班到家后准备和母亲视频时,突然接到紧急核酸采样任务,来不及吃饭,她立即出发前往核酸采样点。
此次成都疫情发生后,刘玉萍每天忙得像高速旋转的陀螺。在得知医院要紧急接管韩艺轩医院作为缓冲医院时,她主动请缨,到临床一线负责护理工作。“汪婆婆,我是416医院肾内科的护士小刘,您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就给我说。”刘玉萍在缓冲医院身着厚重的防护服,握着病人的手说。汪婆婆听完她的话后,很快就放松下来。刘玉萍说,疫情期间,病人在陌生医疗环境中很容易紧张,护理人员需要格外细心、贴心。
是“后浪”,也是青年党员。刘玉萍的同事评价说,她在工作中擦亮青春底色,积极投身抗疫最前线,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的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青年的青春担当。
9月1日18时起,全体成都居民原则居家,全市人员按照“应检尽检”要求完成全员核酸检测。成都慢下来了,华西科研人却必须加速度奔跑。
川大华西医院在温江院区同时启动两个气膜方舱实验室,138位科研技师及研究人员投入核酸检测工作。其中,党员皮晋魁、朱国念、王贯等14人在完成海南儋州和四川南充支援任务后,直接奔赴新战场,连续作战,毫无怨言。
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科研二支部支委、科研管理实验室科长吴思思作为科研口带队老师,时刻关注队伍运行状况,不断思考最优管理方案,摸索具体岗位的最优工作流程。作为科研实验室管理部核酸应急队队长,皮晋魁带头坚守,通过优化人员配置、合理排班,努力让实验室检测能力实现最大化。
不少队员家里有老人、小孩,关键时刻,他们毅然把“大家”放在前面。第一次缺席女儿的生日,科研基地线粒体与代谢医学研究室科研技师谢茂迪在繁忙的工作后,赶紧用手机给女儿送去了生日祝福。
气膜方舱实验室分工明确,从信息、后勤到物资、院感,每一个部门明确责任,有条不紊。队伍分为4组,24小时轮班,昼夜不停进行核酸检测。长时间坐在实验室里不能喝水、吃东西,换班时,手酸、腿麻都是常事,但大家都坚守在岗位上,做好各自的工作。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周家夷宁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