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物事业“黄金十年”
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发掘取得巨大收获。图为考古工作者在发掘舱中工作的场景。
四川考古硕果累累。图为皮洛遗址出土石制品。
以文物为依托的文旅景区成为靓丽的名片。图为乐山大佛。
博物馆融入百姓美好生活。图为成博周末儿童博物馆活动。
革命文物保护成果显著。图为“红军长征在四川”展览在雅安举办。
一座城市的生活和面貌,从它的寻常街巷、山川河流就能一窥究竟,但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却在一处处建筑、一个个遗址、一件件文物、一场场展览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四川省委省政府顶层设计、统筹谋划、高位推动,省文物系统砥砺奋进、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文物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
在川西高原,稻城皮洛遗址“石破惊天”;在成都平原,宝墩遗址持续探源,三星堆考古大放异彩,江口沉银遗址打捞出明代历史;在嘉陵江畔,城坝遗址、罗家坝遗址重现神秘巴国;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蜀道、茶马古道等文化线路的综合调查也从未停滞……从石器时代到历史时期,四川考古重点攻关,成果不断涌现,翔实的考古材料逐渐拼出色彩斑斓的四川历史。
四川是地下文物大省和考古大省,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地下文物共34200处,占登录不可移动文物总量的52.43%;自启动评选以来,共有14个考古项目获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目前拥有国家大遗址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个和全国首批唯一的遗址类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项目。
2021年,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掀起热潮。新发现6座“祭祀坑”,已出土文物近15000件,许多器型为国内首次发现,受到广泛关注。这一工作推动了田野考古方法和手段不断进步,对于中国田野考古意义重大。而在稻城皮洛遗址,距今13万年至20万年的多个人类活动面、用火遗迹,实证人类早在当时就已踏上青藏高原。这两个考古项目均入选202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为当年唯一的“双子星”。
重大考古成果远不止于此。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模型,见证四川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天回医简”成为研究中医发展史的重大发现。江口沉银出土70000余件文物实证了张献忠沉银之地,为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明末清初的历史提供实物资料。宝墩遗址发现了成都平原迄今为止发现最早水稻田遗迹和有机质房屋构件。巴文化研究获得新的重要材料,城坝遗址被确认为汉晋时期的宕渠城址。罗家坝遗址发现140余座战国早期至西汉时期墓葬和多处重要的汉代冶铁遗存。盐源老龙头遗址充分展现了盐源青铜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
在“十四五”开局之际,四川考古已进入快速发展黄金时期。四川将坚持“大考古、大研究、大保护、大展示”,继续做好考古资源调查,重要遗址发掘,跨领域多学科综合研究,实证巴蜀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起源演变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继续加强大遗址保护利用,促进考古成果全社会共享。
文物,记录过去,映照当下,启迪未来。
作为文物资源大省,四川文物的数量、等级、价值均位于全国“第一方阵”。十年来,四川的文物资源家底不断充实,先后新增第七批、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2处、32处,全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增至262处;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第八批、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4处、282处,全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增至1215处,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分别增长104%、133%。
此外,文物保护重点工程稳步推进,文物保护工程成绩优异,文物科技水平不断提升,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例子不胜枚举,以文物为依托的文化旅游景区已成为靓丽的名片,让百姓享受文化生活的福祉。
如今,四川拥有5处世界遗产,全国排名第二,“古蜀文明遗址”“藏羌碉楼与村寨”“中国白酒老作坊”“蜀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未来,四川将持续开展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开展基础研究、价值研究和比较研究,多管齐下,推进三星堆-金沙遗址联合申遗。
今年国庆假期,超过200万人次观众在四川“文博游”。数量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为丰富博物馆类型提供了文化资源。
过去十年,博物馆建设数质双升:全省博物馆从227家增至409家,数量排名从全国十几位上升至第4位,成都博物馆、宜宾市博物院等一大批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博物馆拔地而起;四川国家一级博物馆从5家增至12家,数量排名全国第4,博物馆品质不断提升;四川“国字号”博物馆从自贡·中国彩灯博物馆这一家增至3家,彼此交相辉映。
与此同时,四川各大博物馆的临展也丰富多彩,川博“山高水阔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成博“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金沙“文明的万花筒——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等堪称现象级展览,引发排队持续观展热潮。尤其是从2019年以来,省内多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和大展特展连续四年获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获得业界关注与赞誉。
不只是展览,博物馆开设的教育项目,深受青少年喜爱:川博与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合作开展了系列教育与亲子活动,成博在全国首创推出“周末儿童博物馆”活动,金沙“我来金沙讲堂课”首次将课堂搬进博物馆,杜甫草堂的“草堂一课”和武侯祠的“三国运动会”让孩子们寓教于乐……
值得期待的是,四川博物院新馆(总馆)正在规划选址,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眉山江口沉银博物馆、宣汉罗家坝遗址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新馆正在建设之中……这都将成为人民享受精神大餐、享受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2021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互联网+长征”数字化展示与传播项目上线,利用5G+AR技术实现了历史场景再现,让观众清晰直观地了解这段峥嵘岁月。项目从全国164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获评当年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
四川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大量的革命遗址遗迹、红色资源广泛分布在全川各地。
四川革命文物数量多、价值高、影响大,类型丰富、分布广泛,呈“一线(长征)二区(川陕苏区、伟人故里片区)多点”分布形态。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均有不同时期的革命文物遗存,12个市州57个县被列入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拥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93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4处;拥有革命博物馆纪念馆123家,馆藏革命文物5万余件/套;长征文物资源丰富,不可移动长征文物、长征主题博物馆纪念馆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四川着力依托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把发展红色旅游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结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和川陕片区红军文化公园建设,加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革命文物保护管理运用,推动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深度融合,助力新时代四川乡村振兴,助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今年7月28日,四川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毅在学习贯彻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上指出,全省文物系统要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传承中华文化、巴蜀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助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推动治蜀兴川作出积极贡献。
新时代,新目标,四川文物事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宏伟新蓝图已渐渐展现…… 文/图 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