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5 要闻-
A5要闻
  • ·72年嬗变 甘洛重回凉山“北大门”宝座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72年嬗变 甘洛重回凉山“北大门”宝座

甘洛县城。图据甘洛县融媒体中心

甘洛县城

成昆铁路复线即将全线通车,甘洛将迎来动车时代。图据甘洛县融媒体中心

  如果城市会说话,72年间,甘洛一直都在讲述一座城“嬗变”的故事。
  1950年,甘洛县迎来解放,在这个由一块台地和几块荒坡组成的县城里,开启了一座城市面积从小到大的嬗变史。
  72年间,甘洛县73528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在全州率先“摘帽”;“中国黑苦荞之乡”“西部铅都”“普昌梯田”等称号美名远扬;成昆复线即将通车,甘洛将成为成都驶进凉山境内的第一城。甘洛,在迎来动车时代后,将书写凉山北大门的新故事。

交通嬗变
甘洛即将迈入动车时代

  地处川滇通道重要关隘的甘洛,其交通发展要从一条灵关古道说起。
  石板上若隐若现的马蹄印,弯曲的青石板路,这条在甘洛县海棠镇坪坝村境内的清溪古道,是国内仅存的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路程最长、马蹄印最深的古代青石板路,它将甘洛的记忆拉到了2000年前的南丝绸之路上。
  马蹄铃声声,将羊肠小道的故事一直讲到1966年。那一年,甘洛开始修建水文站至田坝的公路。
  53岁的吉米镇乃巫村村民吉克巫解莫还记得自己当年扶着藤桥过河的故事。31年前,急促的河水将简易的木板桥冲垮后,乡亲们割来藤条修成了桥。但即使藤条缠绕扎紧,两手紧紧抓住藤蔓,也架不住人在桥上的摇摇欲坠感。如今,水泥桥面取代了风雨飘摇的藤桥,吉克巫解莫也走出村子,在甘洛县城买了房,还依靠养殖培养了一名大学生。
  大渡河边风声萧萧,成昆铁路上,一列绿皮火车呼啸而过。1970年,成昆铁路架入大凉山,甘洛作为凉山的北大门,成为当年最炙手可热的站点。火热持续了42年后,当雅西高速一路向南绕开甘洛时,昔日的“凉山北大门”旁落了。
  可甘洛从未停止过对交通四通八达的向往和追求。72年间,总里程数995.3公里的公路深入每一座村庄;83座大桥上,摩托车、汽车川流不息;建设中的峨眉至汉源高速公路和规划拟建的金口河至西昌高速公路将贯穿甘洛全境,而当成昆复线建成通车后,甘洛将迈入动车时代,成为从成都驶进凉山境内的第一城,重回凉山“北大门”的黄金C位。

民生嬗变
位列全国扶贫效率榜榜首

  1950年的大渡河畔,枪炮声中,甘洛县迎来解放。一块台地、几片荒坡,这便是甘洛县城最初的模样。此后在新市坝镇上,依着大渡河支流尼日河和甘洛河,一块“人”字形的城镇越扩越大。
  优质的自然资源条件,使得甘洛天生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但由于生产方式落后,新中国成立前当地粮食年总产量仅1.09万吨。1956年甘洛建县,但深度贫困一直困扰着当地百姓。
  2015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叶克轩从成都来到甘洛县田坝镇,成为驻扎曙光村的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号角吹响后,叶克轩带领曙光村村民从一片荒坡开始,种植核桃林、凤凰李,培育金银草育苗田等,为当地群众找到了一条长期增收的途径。
  曙光村的改变只是甘洛脱贫攻坚路上的一个缩影。70多年来,黑苦荞、花椒、茶叶、当归种植等在甘洛大地逐渐规模化,“中国黑苦荞之乡”和海棠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给这个农本城镇增加了不少新鲜活力。
  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但城里早已换了天地。
  从数据更能直观地看到变化:1956年,甘洛县社会总产值仅425万元,2022年达到45.18亿元。截至目前,20998户农户喜迁新居,21037户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档,当地交通、通信、水电、教育、医疗等各项普惠事业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脱贫攻坚征程上,甘洛常年位列省、州脱贫攻坚考核前列,多项工作成为省、州样板。2019年,甘洛成功登上2018中国扶贫效率“百高贫困县”榜首。

产业嬗变
矿业革命阵痛后的绿色崛起

  甘洛大地上,有两种黑色:一种属于苦荞,另一种属于铅锌矿。
  因蕴藏着548.1万吨优质铅锌矿,甘洛曾被誉为“西部铅都”。1978年后,依托丰富的矿藏资源,甘洛县提出了工业强县战略,让国家、集体、私营、联营“四个轮子一起转”。
  在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一大批铅锌矿开采企业不断涌出,呈现蒸蒸日上的势态,村边山旁,只要有铅锌矿的地方,就是人声鼎沸、机器轰鸣。甘洛工业产值也年年攀升,成为当地的主要经济支撑,甘洛因此被誉为“小香港”。
  但大量的矿藏开采,带来的是矿产的日渐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隐藏的安全问题也让乡亲们时刻担忧。2003年,一场“矿业革命”终结了甘洛“一矿独大”的经济格局。
  机器声停了,一张张封条出现在矿区,矿工变身植树工人,开始了大规模植树。相关部门也重新规划布局工业版图,将原有的工业格局打碎,淘汰落后产能。即使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也没能阻止涅槃重生的脚步。
  阵痛之后迎来的是脱胎换骨。2016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新增甘洛县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甘洛实现了绿色嬗变,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效结合。
  如今,四川省唯一一个铅酸蓄电池集中式发展区落户甘洛,县城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9.5%,甘洛正快步走在以生态优势反哺绿色动能的道路上。
  在凉山州提出的“加快绿色崛起,推进共同富裕”重大部署下,甘洛又有了新目标: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绿色健康发展,力争到2026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产值达70亿元以上。

文旅嬗变
力争到2026年创建1个4A级景区

  如果你对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抱有憧憬,在甘洛,或许你还能收获更意外的惊喜。
  最窄处仅10米,最深处达2675米,山脉刀削斧刻,无限伸入汹涌咆哮的大渡河中。这里就是四川大渡河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
  千山万壑、壁立千仞,让德国科学院生态学博士豪格尔·帕奈考察后作出评价:大渡河大峡谷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非常相似。2001年,这里被批准列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小熊猫、锦鸡等珍稀动物时常出现,珙桐、银杏随风摇曳,一派生机盎然。
  在甘洛县普昌镇,“神山”吉日坡像立体金字塔,郁郁葱葱,虽然个子不大,但在彝族人心里有神圣的地位。在它的“庇佑”之下,层层梯田在夕阳照映下一片金黄,风吹过,如金色海浪般翻涌,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普昌梯田在让当地人们填饱肚子的同时,还不断吸引着画家、游客的目光。
  彝地之首,甲古甘洛。如今,甘洛正突出民族、生态、文化“三大特色”,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力争到2026年,创建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3个。待到成昆复线通车时,坐着动车唱着歌,穿行在金色梯田间仰望神山将不再是梦想。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席秦岭 罗石芊 周翼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甘洛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甘洛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