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县城。巴久木且 摄
喜德县城卫星图像拍摄时间:2020年
凉山州自然资源局供图
当两千年前的凉山大石墓群呈现在世人面前后,喜德的历史面纱也随之被揭开。1952年,喜德建县,从一个驻军安营扎寨的小营地,到如今的“彝族老家”,彝族的文脉在这里以古迹、语言、技艺的形式得以沉淀、传承。
70年,在这块彝族文化沃土之上,非遗文化绚烂多姿、彝族语音嘹亮四方,小相岭的故事一直传颂。如今,喜德正朝着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大步跃进。
喜德,被大凉山的人们称为“彝族老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这里是彝族标准音的故乡。
两千年前,古侯、曲涅两个原始部落从云南迁徙至凉山,四散开来后,不同的语言、音调在各地演变传开,但标准音一直是彝族文化紧密相连的环扣。1980年,喜德被批准为彝族语音标准音地,在其推动下,各式的彝族文化更加紧密交融互通。
如果语言是一个无形的文化传递,漆器则是将彝族文化发扬、传递的有形见证。
70年间,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玛牧特依》《勒俄特依》等文化史书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记录下独属于彝族的文化记忆,更为彝族文化延续根脉筑下基础。
贫穷曾经是困扰喜德千年的大问题。时间倒流至195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仅330万元。
脱贫致富成为当地人世代的追求。2015年,脱贫攻坚号角吹响,一缕曙光照进了这片土地。2016年,喜德县沙马拉达乡火把村的阿比木果收到了免费的大红袍花椒苗子,此后依靠种花椒,他家每年的收入能增加六七万元。如今,喜德花椒年产值18600万元,带动贫困户脱贫两万多人,红红的小花椒成为了当地助农增收最主要的支柱产业。
2020年,喜德实现脱贫摘帽。除了马铃薯、荞麦,苹果、烤烟等也出现在这片土地上。随着成昆复线即将开通,喜德也将搭上时代的动车,朝着融入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的目标进发。
喜德县小相岭中深藏孔明鸟道,山脚下的深沟河畔,传说中诸葛亮率军南征时途经于此,登上小相岭检查军情,登相营的名字此后流传,成为了后世的屯兵重地。如今,登相营已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灵关道段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驿站,甘相营、冕山营城址诉说着昔日辉煌,每年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
此外,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底蕴,让喜德县入围“中国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环线”。如今,在《安宁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2022—2035年)》颁布后,喜德有了新目标:成为国际阳光康养旅游走廊的重要一站。
参考文献:【1】喜德县志编纂委员会.喜德县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