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4 要闻-
A4要闻
  • ·宣讲绘声绘色,精神落地生根
  • ·“田长”来了 守牢耕地保护红线
  • ·提振信心 笃定前行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田长”来了 守牢耕地保护红线

南充初步建立四级田长制,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全覆盖

  11月24日,初冬,田野里一层薄雾。
  52岁的张小平站在田坎上,眼前一片碧绿的油菜,对面缓坡上全是青青的麦苗。“要将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这是张小平开展工作的口头禅。他是南充市高坪区会龙镇熊家桥村的村支书,也是“田长”,每天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巡查脚下这片耕地。
  日前,南充下发《关于全面推行田长制实施方案》,要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到2022年底,市、县、乡、村四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初步建立,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全覆盖,每一块耕地都有田长负责。到2025年底,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耕地保护格局。

一地两用 田地收益提高了

  南充市高坪区会龙镇熊家桥村是乡村振兴示范村,离南充城区30公里。尽管靠近318国道,但以前村里撂荒地多,地块不成形,无法机械化耕种,土地收益低。11月24日,张小平正在村道边安排农事,几位村民在油菜地里松土,地里拉起了一幅巨大的标语:“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新的熊家桥村是原熊家桥和犁园寺两个大的村子合并而成,共有村民3978人,耕地5380亩。张小平介绍,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开垦了村里600多亩撂荒地,小田并大田,零散土地拼成“新大陆”,大型机械可以下田耕种了。在张小平的身后,原来是一块失耕的荒地,今年村里发动10多名党员将其翻耕。地块一侧,一块“党员干部责任田”的公示牌格外醒目,公示牌上明确标注了田块的责任人、耕地面积和种植作物等。
  “低处平坦地带原来是水田,水稻收割后,马上开始种油菜。”张小平说,原来的水田一年只种一季水稻,高标准整治后,变成水旱两地,可以加种油菜。“杂草杂树得到清除,机器能开到每一个田块,而且旱能灌、涝能排,农民种田轻松多了。”村里现在都种两季,且水稻亩产提高到1000斤,总产值比原来翻了一倍。

整治荒地 村民倒拿补贴种庄稼

  “我种的还不算多,才100亩。”60岁的杨世银站在油菜地里,一个劲儿地说党的政策好。他租种的100亩土地,不但没有给租金,反而每亩地有国家的补贴。
  “以前土地金贵,田边地角时有村民为争土地发生纠纷。后村民纷纷外出务工,土地又荒了不少。”看着一大片好田好地荒芜,种了一辈子庄稼的杨世银曾经困惑了很久。“中国人这么多,大家都要吃饭,哪来这么多粮食啊?土地荒了,不种庄稼多可惜。”
  脱贫攻坚的春风吹到这里,杨世银感受到沉寂的土地在苏醒,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修到村里,家家户户通便道。一辆辆大型机械开进了村子,国家给钱,开荒种地。杨世银承包村里改造的100亩荒田荒地,每亩还拿到了国家政策补助几百元。杨世银种上玉米、大豆和小麦,农忙时还得请人。
  今年春节后,张小平多了一个职务——熊家桥村村级“田长”,下面11个社长则是社级“田长”。上任“田长”后,张小平定期到田间地头对撂荒地整治情况进行巡查,并将情况及时上报给高坪区农业农村局,同时发动村上党员干部带领村民积极开荒,把每块地都利用起来。

端牢饭碗 土地是村民的命根子

  采访时,施工人员正在村里修水渠,标准化的水渠将一块块田地围起来,螺溪河从村里穿过,通过村里的两个提灌站向水渠供水,每块田地都有进水口、排水口和水渠相联。“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科技了!”集中连片的农田平整肥沃,设施配套齐全,村民杨清华沿着拉好的辅助线,等距离将油菜苗移栽到高标准农田里。今年4月底,她家中6亩田地全部改成高标准农田,种植的水稻亩产近千斤,每亩纯收益近300元。水稻丰收后,镇上又派农技员送来油菜移栽技术,今年的粮食增产、收入增加有了坚实保障。
  今年以来,会龙镇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村为主体,将全镇13000余亩土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平整农田、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整修田间道路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内容,给村民带来的是生产的便利和丰收的希望。每村成立工作专班,以“网格化”“包干制”下沉责任,全力推动“小田”变“大田”、“碎田”变“整田”。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强利益联结,建设350亩“百亩攻关田”,推广水稻、小麦“两季轮作”提高土地使用率。
  据了解,南充高坪区现已初步形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2.87万亩,预计项目区农产品总产量增加670.6万公斤,农业总产值增加120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31.8元。
  “田长”来了,他们不仅精心守护好耕地,而且村村还要从土地里刨出一个个“金娃娃”,高坪区将从单一的农产品种植转为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从农业“单打独斗”到农、文、旅融合,全面激发农民内生动力、激发土地活力,建设一个个秀美富裕新农村。

  杨波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 实习生 肖琪 魏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