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四川-
A7四川
  • ·让青山既长“叶子”又长“票子”
  • ·千余种四川农特产品任你挑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生态文明建设的“川味方案”:

让青山既长“叶子”又长“票子”

雪山下的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

  乐山市沐川县珠溪村脱贫奔康机采茶园区。

  12月29日,在生态环境厅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乐山市沐川县副县长袁民耀端起一杯茶,自豪地讲述着当地历经14年培育出的紫茶珍稀茶树品种“紫嫣”。对于这个成功关闭1274家土法造纸作坊的县而言,“紫嫣”承载着当地培育绿色发展新品牌的期待。今年11月,沐川县被命名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沐川过去几年绿色转型的肯定,更让他们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中,握住了未来发展的新机遇。
  同样在11月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的成都市郫都区,也在这场发布会上介绍经验。成都市郫都区委常委、总工会主席黄孝成表示,作为成都主城区之一,郫都区既是成都最重要的饮用水源保护地,也有现代气息浓郁的城市气质,“我们始终把转型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抓手。”
  从数据上看,截至目前,四川累计建成3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8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总数位居全国第三、西部地区第一。
  入选地中,既有千万级人口的特大都市,也有在产业转型镇痛期后成功实现绿色发展的山区县城,更有地区将本身资源禀赋和民族历史文化开发利用,在绿色崛起的蝶变中,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的示范样板。
  在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雷毅看来,正是通过这样的创建,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建设已实现由个体示范向区域整体推进转变,形成了具有四川特色的工作做法。
  毫无疑问,这份生态文明建设的“川味方案”还将继续深化拓展,直面未来。

有“铁指标”一票否决
也兼顾环境质量与民生改善

  这个冬天,四川捷报频传。
  11月,生态环境部对第六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进行了命名。这一批,四川命名数量高达12个,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有10个县(市、区)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11月29日,省政府又命名了第二批16个省级生态县。
  “各地创建热情高。”雷毅说,今年申请考核命名的县(市、区)达到64个。与之相对应的,是考核验收的严格,和对优中选优的坚持。例如,生态环境案件、安全生产事故、生态红线、耕地红线是“铁指标”“硬杠杠”,实行一票否决。同时,严把环境质量关、民生改善关。
  事实上,翻阅此次四川入选的资料,优秀的生态环境质量是最显著的共性。
  以川东北革命老区巴中市为例,此次率先整体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是全省首个地级城市整体获得命名。在新闻发布会上,巴中市副市长赵建仁坦言,全市在2017年启动全域创建工作,经过努力,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年均保持在95%以上,国省控断面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林草覆盖率达到63.7%。
  与巴中不同,甘孜州色达县身处高原地区,尽管先天拥有深厚的绿色生态本底,但生态脆弱。如今,该县将31.57%的县域面积纳入生态红线保护,实施各类生态修复194.6万亩,变沙化地、鼠荒地为保畜地、致富地。
  整体上看,目前全省已有7个市州、121个县(市、区)制定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省政府命名一批省级生态县,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奠定了基础。

转化生态优势
在绿色发展中实现金山银山

  据雷毅介绍,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抓手,在促进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的同时,也探索出符合实际的、较为多样的,让青山既长“叶子”又长“票子”的“两山”转化实践模式。
  在甘孜州委常委、色达县委书记何飚看来,色达的转型史,就是一部践行“两山”理论、推动绿色转型的历史。色达县是典型的高原牧业县,如何将生态脆弱区转变为生态保护区、牧民转变为生态保护员,是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难题。
  漫长跋涉后,如今色达的草原保护卓有成效,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70%以上,以此为基础,全县着力发展牦牛等优势特色产业,“色达牦牛”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我们多措并举护生态、惠民生。”何飚自豪地罗列出一组数据,全县已组建4个林草合作社,开发生态公益性岗位1689个,340户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2万余元。
  类似的还有宜宾市长宁县。据长宁县委副书记、县长杜伟介绍,在生态价值转化中,长宁依托当地丰富的竹产业资源,在国家唯一的竹类自然保护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基础上,竹产业和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迅猛。
  还有将生态优势的转化与绿色消费方式转变结合的。据袁民耀介绍,沐川县已将生态产品融入居民日常生产生活,形成了“原竹-竹浆-竹酒-文化用纸-生活用纸-竹食品-竹旅游”全产业链条。
  而在与污染防治攻坚相结合中,成都市郫都区将保护成都市民饮用水安全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打好大气和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常年保持水源地“零事故”和水质100%达标。

每三年一次复核
打造高质量创建的群体模板

  对于入选区域,承载着发挥示范协同效应,打造高质量创建的群体模板的期待。
  “申报创建、创建成功的地方实现了生态环境‘颜值高’,并且绿色发展有‘内涵’。”雷毅举例说,成都平原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很大,但通过争先创优,已有24个县(市、区)获得国家命名,巴中作为四川和原川陕苏区唯一的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在全省率先整体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走在各市(州)前列,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下一步,全省将持续推进已获得命名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强创建经验与成效的总结和宣传,增强已获命名的县(市、区)示范引领作用。
  同时,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正成为系统工程,生态环境厅联合发展改革、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对申报创建的地方给予指导。此外,将河长制、林长制、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等纳入创建考核指标,邀请林草、农业农村等部门专家联合参与审查,对拟推荐命名的县(市、区)征求省直部门意见,形成工作合力。
  眼下,创建工作正坚持与激励引导相结合。对此,雷毅表示,除了将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纳入省委省政府对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目标考核加分事项外,同时,对获得命名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省财政每个给予800万元的资金奖补,对省级生态县每个奖补300万元。
  同时,严格标准、有进有出也是一大特点。雷毅透露,每3年开展一次复核,做到动态管理、有进有出,不断擦亮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品牌,“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