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生态治理后的濑溪河(泸州段)。
图据四川河湖
◀重庆朝天门码头,嘉陵江与长江汇合处。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到今天已经迎来三周年的时刻。
临水而建,依水而居。自古以来,河流就是城市发展的必要因素,位于长江上游,岷江、沱江、嘉陵江等川江水系无不连接着巴蜀众多城市的经济命脉。2022年11月,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评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安全现状和水安全保障形势的基础上,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安全保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从国家层面为川渝水利合作谋篇布局。
规划的出台,是三年来川渝两地不断深度水利合作的缩影。这三年里,川渝水利部门做了哪些工作?如何执行好这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利“施工图”?
“这几年,川渝跨界河流的水生态正持续向好。”四川省河湖保护和监管事务中心综合处处长李亚昕在整理2022年前10月川渝跨界河流水质材料时发现,平滩河、姚市河、龙台河等多条川渝跨界河流的水质,较2021年同期有所改善。
川渝地区共处长江上游,地缘相邻、山水相连,河流相通、生态相依,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跨界河流81条,流经100多个地市和区县。近年来,川渝两地成立川渝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推动跨界河流联防共治,取得了积极成效。据生态环境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川渝跨界河流25个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川渝两地在水安全、水生态及水治理等领域仍存在不少短板。”四川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亟需解决好水问题、防控好水风险、保障好水安全。”
在此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安全保障规划》应运而生,针对不同区域水安全保障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提出构建“双圈、两翼、四屏、多廊”的水安全保障总体空间布局。
其中,“双圈”为重庆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两翼”分别为北翼(即川东北、渝东北)、南翼(雅安、乐山等地区),“四屏”指以盆周的岷山—邛崃山—凉山、米仓山—大巴山、武陵山、大娄山等四片为重要生态屏障,“多廊”则是以长江干流及其重要支流等为廊道。
通过规划的实施,到203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内“多源互补、引排得当”的成渝水网体系将基本建成。
2021年5月,赶在川渝主汛期前,四川省水利厅与重庆市水利局共同签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旱灾害防御信息共享和通报制度备忘录》,在已共享20个水文站点、19个水库站点基础上,新增共享60个水文站点的雨情、水情信息及对重庆市有直接影响的水库(水电站)水情、工情等信息,通过水利骨干网实现数据实时交换,打通行业内、区域间信息共享障碍。
“备忘录的出台意义重大。”重庆市水利局水文与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宋刚勇表示,重庆和四川的大多数河流属于上下游的关系,江河从四川浩荡东流,汇入重庆后几乎一马平川,没有大型的水库进行拦蓄。所以,很大程度上,四川的水利工程调度,给了重庆防洪很大的帮助。“但并不仅仅是处于下游的重庆有需求,上游的四川要做好调度管理,也需要掌握下游的情况。”
2021年7月14日至17日,嘉陵江支流涪江洪水来势凶猛,四川遂宁和重庆潼南城区遭遇洪水威胁。在此次洪水过程中,川渝双方紧密联系,科学调度水利工程,最终实现洪水平稳通过川渝两地,未出现人员伤亡,最大程度减轻了灾害损失。
“不只是备忘录,在此次的规划中,防汛减灾也是重头戏。”四川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单独成为规划的一个章节,并从优化防洪格局、加快防洪控制性水库建设、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等六个方面布局,保障防洪安全。
规划指出,两地将统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外、上下游、干支流洪涝关系,坚持“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防洪治理方针。具体来说,将以重庆中心城区、合川区,四川省乐山市、泸州市、宜宾市、成都市金堂县、达州市渠县等江河交汇城市为关键防护对象,优化洪水出路,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防洪控制性水库,因地制宜实施分洪工程,整体性推进长江干流综合整治和支流防洪体系建设,形成川渝一体化洪水蓄泄格局。“预计到203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范围内将建立起有效的流域防洪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