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14 宽窄巷-
A14宽窄巷
  • ·敦煌艺术大展用AR“复活”青鸟
  • ·杭州良渚博物院:西周玉器“遇见”良渚玉器
  • ·生活服务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千年古韵与现代技术的邂逅

敦煌艺术大展用AR“复活”青鸟

观众观看“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新华社 发

  九色鹿、共命鸟、反弹琵琶、飞天……一个个来自古老洞窟的形象齐聚北京,以温润的色彩,向参观者讲述着那些古老而瑰丽的过往。而它们身后的底色,叫敦煌。
  正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面向公众开放的“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围绕“经典敦煌艺术”“藏经洞专题”“1940年以来的敦煌艺术手法与精神”三大主题,展出莫高窟第285窟、第220窟、第45窟等复制洞窟8座,文物级壁画临本、彩塑临品、现当代艺术家创作等280余组(件)。展览再现了石窟艺术的不朽神韵,也让参观者感受到敦煌学的博大恢宏和敦煌艺术的现代活力。

全景式展现敦煌洞窟全貌

  “我们特别挑选了70多年来敦煌几代艺术家的100多幅临摹作品、20幅高保真数字化复制壁画和8个不同时期的复制洞窟。”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介绍。值得关注的是,展览第一次系统呈现了常书鸿、董希文、孙宗慰等37位艺术家以敦煌为主题、受敦煌影响进行创作的70余件作品。一件件作品背后之光,源于一代代敦煌守护者不灭的心灯。
  在“北朝时期石窟艺术”展厅中,由首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常书鸿临摹的莫高窟第257窟北魏壁画《九色鹿本生故事》引来参观者频频驻足。常书鸿先生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研究保护等工作,是敦煌莫高窟第一代守护者。在这幅壁画右侧,他通过对王后的足部、手臂等动作的细致把握,将其娇娆作态、急切催促国王捕捉九色鹿的模样临摹得栩栩如生。“这些作品渗透着几代敦煌人对敦煌艺术的理解与感悟,真实再现了敦煌艺术的神韵,展现了‘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苏伯民说。
  展览中的8座复制洞窟也让许多参观者流连忘返、沉浸于敦煌艺术的恢宏壮丽之中。“这8个完整敦煌的典型洞窟可以说代表了各个时代最精华的艺术。”苏伯民介绍。据悉,8座复制洞窟的时间跨度从北朝开始,历经隋、唐、五代、元等历史时期,全景式展现了洞窟全貌。其中,第285窟是敦煌北朝石窟中唯一存有确切纪年的洞窟,内容以佛教为主体,又融合了道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古希腊神话等,呈现出一派融汇中西的多元景象,长期以来一直是研究佛教历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学者们的宝藏。

采用虚实结合的互动方式

  展厅中,不少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用手机体验与敦煌青鸟和天马的AR互动。这两个动物形象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敦煌莫高窟第249窟壁画中的青鸟和翼马,创作者以虚实结合的互动方式,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呈现给观众。只需扫描二维码,人们就可以透过手机屏幕,在身边“找到”一只身披青绿色羽毛、头顶莲花顶冠的青鸟。在互动中,青鸟忽而振翅高飞,忽而栖息于屏幕一角,头顶的莲花也时开时合,活灵活现。不远处,电子显示屏上的一件件敦煌数字藏品,以及“敦煌山”元宇宙等作品也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
  “敦煌艺术展总是常展常新,每一个艺术工作者对于敦煌,都有一种朝圣般的向往。”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本次展览不仅体现了敦煌艺术深厚的内涵和独特的美学风范,也会吸引更多的公众来感知和学习,从而激发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赞,特别是激励艺术工作者在未来创作中做好传统资源的现代转换和创新发展。
  苏伯民表示,文明的发展不仅仅是东方与西方的交流与互鉴,还有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我们也想借此次展览向守护敦煌、守护中国文化的人们致敬,期待有更多的公众参与到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敦煌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苏伯民说。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23年2月28日,其间还将开展多个公共教育项目,包括主题论坛、学术讲座和儿童美育活动等。

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