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都市报 -A7 四川-
A7四川
  • ·农民专家把三苏文章变成白话文
  • ·眉山水土祭东坡 千年思乡梦将圆
大家都在看

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为东坡家族守墓40年

农民专家把三苏文章变成白话文

▲每一块碑,每一处景,每一个字,陶宗勤都能如数家珍。

▲陶宗勤编著的《苏氏墓地史话》。

  眉山市东坡区富牛镇永光村,这里是苏氏墓地,当地人称为苏坟山。陶宗勤已在这里守护了40个年头。
  40年,他从风华正茂的年轻小伙,变成年过花甲的老人;从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变成小有名气的苏学“土专家”。
  苏学专家赖正和收他为徒,著名作家徐康为他的新书写序,文管所长变身“助理”为他打印材料。他还是“眉山好人”、“四川十大文物志愿者”……
  2月4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正式启动“寻路东坡——大型人文采访活动”,九路记者重走苏轼人生足迹,寻访北宋年间的明月清风与东坡故事,完整还原真实的、丰满的苏东坡一生。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李庆 王越欣 陈光旭
苏洵墓旁成长
老祖母教他念碑文

  车出眉山城,沿岷江二桥向东再向北,行驶大约10分钟,便来到一片寂静的密林。这里松涛阵阵,蝉声鸣鸣。顺着一条蜿蜒的小径往下,便见一个写有“景行行止”的牌坊。牌坊左右两侧,分别是不同字体的两对楹联:百代文章惊广宇,四时香火慰老泉;诗如山文如水古今谁人匹,气似虹节似玉中外谁个同。
  穿过牌坊,几座硕大的坟墓映入眼帘,这便是苏洵家族墓地。人们把墓地所在的这片山称为苏坟山。
  苏坟山位于眉山市东坡区富牛镇永光村,与彭山区接壤。这里除了有苏洵及其夫人程氏、苏轼发妻王弗的墓地外,还有苏轼、苏辙的衣冠冢。
  陶宗勤的老家,就与这里相邻。他的记忆里,老祖母牵着他在墓地,指着碑文教他认字,告诉他:“这是我们眉山名人三苏的墓。”
  虽然成绩不错,考上了眉山一中,但由于历史原因,陶宗勤没读完初中就回家了。彼时,墓地也一度遭到破坏。“每每看到有牛在这里活动,吃草拉屎,我就去赶,然后把牛粪清理掉。”
  1984年,苏洵夫妇墓和苏轼夫人王弗的墓重修,并增修了苏轼、苏辙的衣冠墓,形成苏洵家族墓地。陶宗勤家的山地、果园就在墓地对面的山头上,早上出工或晚上收工时,他总会情不自禁多走几步,转到墓地去看看封土是否有垮塌,刚立的墓碑是否有损坏。如果墓地四周脏了,他就要去清扫一遍。
  三苏祠感念这个守墓人,开始给他发报酬。“最早是5块钱一个月。”2004年,东坡区文管所正式聘用陶宗勤为苏氏墓地兼职管理员,“现在800块一个月。”

祭拜游人常发问
他一边种田一边研究

  随着墓地旧貌换新颜,慕名而来朝拜、凭吊的游人一天天增多。“来的人多了,有时就问我这边的事,我就开始给他们讲。有时候讲着讲着,发现很多不懂,内心很惭愧。”
  “我看到好多人来这里祭拜三苏,外省、外国的都有,觉得很神奇。三苏父子究竟有啥令人着迷的?”陶宗勤说,为了解三苏、走近三苏,他开始勤奋学习。白天,他在田间干农活,晚上,就阅读《苏东坡传》。对每一块墓碑上的碑文,他努力学深、学透。遇上墓碑上风化的字或一些晦涩难懂的词语,他就翻字典、查资料。空闲时间,他则拜访苏坟山周围的村民,聆听他们讲述代代传下来的关于三苏的故事。
  陶宗勤说,由于自己学历有限,还是有很多问题靠自己解决不了。“我壮着胆子,去请教资深的苏学专家赖正和先生,没想到先生不仅悉心指导,还收我为徒。”
  2月2日,苏氏墓地里,王弗墓前,陶宗勤拿着一张纸说道:“你看这是江城子,苏东坡悼念王弗的,来祭拜的人很多,拿什么的都有。”
  墓碑上写着“宋赠通义郡君苏轼夫人王弗之墓”,有游客不解其意,陶宗勤便开始解释:“宋赠通义郡君,是王弗死后朝廷给她封的,有郡君,还有国君、府君、县君,代表不同的级别。”
  从老翁井经老翁亭到一个青石板铺成的平台,陶宗勤指着一侧的石碑说,上面的《老翁井铭和重修老翁井记》是著名书法家伍中一的书法。站在牌坊前,他又介绍,牌坊前面的楹联是眉山文化名人赖正和先生、徐康先生写的。牌坊背面的楹联是刘川眉、王晋川写的……
  每一块碑,每一处景,每一个字,陶宗勤如数家珍。“这块苏洵墓碑,是嘉庆五年立的,就是公元1800年。曾经一度被毁,被放进面厂当案板,1984年重修时又找回来了。”

研究三苏40年
他出书解读苏墓史话

  来墓地的人越来越多,陶宗勤深深觉得,这里碑文、铭记、楹联比比皆是,文字寓意高深,内涵极为深刻。“但很多游客都看不懂,我就在想能不能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译读成白话文,再编辑成一本书给大家看。”陶宗勤说,“有了这个想法,却又很忐忑,我在心里问自己:你面对的是顶峰的文学大家,你敢在他们面前班门弄斧吗?”
  在犹豫之际,陶宗勤壮着胆子,把苏洵回乡安葬程夫人的《老翁井铭》译成白话文,送到了赖正和先生面前。老先生很支持他的想法,提供了相关资料,还鼓励陶宗勤放开写,不拘泥于一字一句,把译文写成大意,写得灵活生动一点。
  写作过程中,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四川省作协名誉副主席徐康,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著名作家刘川眉,苏学专家熊朝东等为陶宗勤提供了资料,徐康还亲自为陶宗勤的新作《苏氏墓地史话》作序:“陶宗勤用大半生的经历投身于看护和管理苏氏墓地,并终于完成了该书。其情可感,其志可嘉。”
  在手稿完成后,东坡区文管所所长杨宇春变身陶宗勤的“助理”,将文字全部完成了电脑打印。
  2021年6月,由陶宗勤编著的《苏氏墓地史话》付印。苏洵第37代孙苏喜亮为该书题写书名。
  “很感谢这些老师,不嫌弃我是个农民。也要感谢三苏,因为给他们守墓,我才有机会不断学习,完成了出书的梦想。”陶宗勤说,“我虽然已经过了退休年龄,但为苏氏家族守墓,我感到很荣幸。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陶宗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