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下载封面新闻APP
体验更多精彩
对话传习志愿者
陈才智教授的讲座吸引了众多观众现场聆听。
传习志愿者刘小龙向陈教授提问。
苏东坡其人其文,乃至其多个领域的事功,丰富多彩,形成一个汪洋恣肆的大海,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普通读者、专业研究者。
2月9日,陈才智教授来到阿来书房,带来名为“苏海拾贝——苏东坡与北宋文化”的讲座,并勾绘出一幅完整的苏轼画像。讲座结束后,四位传习志愿者继续向陈才智教授请教。
第一个提问的志愿者是重庆师范大学研二学生刘珈汐。苏轼是从四川眉山走出去的文化名家,眉山史上也有“八百进士”的典故,她很好奇眉山这种好学风潮是如何形成的?陈才智教授回答:“眉山出了这么多的进士,在中国教育史上应该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去过眉山多少次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八百’这个数量级已经构成了眉山走向世界的一张最闪亮的名片。在这张名片背后,才能推出苏东坡。”
从事销售管理工作的冯文哲提问:“在苏轼的人格塑造中,他的母亲程夫人担任了怎样的角色?苏轼身上的哪些特质是从他母亲身上学到的?”对于这个问题,陈才智教授从妈妈和孩子两个角度作了回答:“一个人可能不知道爸爸是谁,但是妈妈的影响源自娘胎,伟大的母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在我此前写的关于‘家风家训’的文章里,举例了很多故事,也有关于苏东坡的例子。”
22岁的大学生刘小龙在四川博物院当志愿者,他首先介绍川博正在举行一个关于苏东坡的特展。陈教授表示自己已经听说,计划次日专门去川博看看特展。刘小龙提出问题:“苏东坡家风家训中的哪些价值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陈教授回答说:“人都有家,自然是很重要的,但能不能放大一点,在‘家’后面还有‘国’。‘国’是由我们不同的个体支撑起来的。作为苏东坡的一名读者、研究者,我从苏东坡那里受到的影响很大。比如在研究的时候,我会把他的年谱对照着我自己的人生。他在某年做了什么、他对父母如何,我就是把他当作一面镜子。”
第四位提问者是10岁的小学生郑尧,在她看来,东坡先生所在的北宋时期文化丰富多彩,她想知道作为小学生,有哪些可以学习?对于年龄这么小的传习志愿者,陈才智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很感慨,他谈到自己10岁的人生光景,并从数字化时代的角度,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具体方法给予了分析和建议。